畅想世界城市
——这里是北京
(李浩斌,法学系2010级法学一班)
引言:“世界城市的新北京”是个能令人产生很多感触的主题,正值青年时期的我们,心中总会怀有这样那样的理想、抱负,面对“世界城市”这个主题也自然有很多观点和言论。对于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来说,近几年的发展之后让她更加美丽,纵观历史来看,北京已经经历过了太多的变革,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她在世界面前更是大放光彩。但是北京的路还很长,具体到如何发展的问题,身为一名北京的大学生,有义务去思考、去研究。
一、城市建设的概述
1、城市建设的概念
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个物质设施的实物行态,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
城市建设资源,是与城市建设投入有关的城市资源。城市的建设主要依赖于城市建设资源,因此研究城市建设资源对城市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2、城市建设的内容
我认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该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公民素养以及该城市的格局建设。其中,文化,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标榜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首先应该是其民族凝聚力,然后才是它的经济与军事。而民族凝聚力也就是所谓的一种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该民族的文化。所以,文化在一个城市的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我们北京有其特有的文化,比较凸显的“宣南文化”把一个老北京的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胡同文化”演绎出一个城市的人文景色与精神。
二、北京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北京建设的现状
北京这座古城在经历风风雨雨后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现如今的北京已不仅代表其自己,它更是代表中国,代表中华民族。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北京今天是如何一帆繁荣昌盛的景象。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立体式的交通越来越便利、快捷,城市功能分区逐渐由零散无序变为集中整齐,无形中给生活在北京的人带来很大的便利,给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提供了把当地建设好的动力。我们首都的日益繁华侧面带动了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商务CBD,科技园区中关村,西单、王府井等各大商业繁华地带,都给国人和世界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说,现在的北京确实像一条全副武装的巨龙在腾飞。然而,这条龙,真的是北京么?
2、北京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谈不上是急功近利,但是,近几年为了北京繁华而进行的一系列建设,把北京弄得遍体鳞伤。“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为保护北京古建筑大声疾呼。但北京城里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建筑还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胡同原为蒙古语,即小街巷。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星罗棋布,共有7000余条,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北京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一尺大街,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稍许胖点的人得屏住呼吸才能通过。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然而,从解放后各大城门与城墙的拆除到现在的拆除平房改建楼房这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已然把北京从一个文化古都转为了现代化城市,我并不否认这样做确实给北京带来了质的飞跃。但是,我要强调,这个“质”的飞跃实属是一种泡沫,一种没有远见之举。
想想当初的北京,四合院中传来邻里的笑声,小胡同里飘来阵阵的槐花香味;看看现在的北京,到处高楼林立,看似充满现代感但是毫无生机。相比之下,胡同虽没有那些高大建筑雄伟,但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有的是亲切融洽的邻里关系。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
然而,这些代表着北京的符号如今安在?北京市北总布胡同24号院是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曾经居住过6年的院落。现已被部分拆迁;康有为的粤东新馆1998年被拆,赵紫宸故居2000年被拆。清代果郡王府2004年被拆,曹雪芹故居2005年被拆,唐绍仪故居2006年刚刚被拆。康有为故居2009年被拆……太多太多了。
现如今的北京俨然有点不像样子了。真正能代表北京的东西越来越少,真正能让北京在世界上出彩的东西越来越少,真正的北京的精神越来越少,要把北京建设为世界性的大都市这是必须要做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改变北京的风貌,我们要使得北京被接受、认可、向往,而不是被世界同化。
三、新北京的建设策略
很多人看到“新北京”这三个字所想到的一个词就是“现代化“,所想到的一个结果就是“现代化的北京”,而且有很多人正致力于“现代“北京这个工作中。然而这真的合适么?
众所周知,北京市一个文明古城自中国金朝起,第一次成为古代中国的都城(1153年),是为北京建都之始,2010年是北京建都857周年。金朝时的北京称为中都,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建设奠定了基础。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在经历了这近1000年的历史之后,世人被北京烙上了一个闪亮的印记——古老。就是这种古老吸引着人们的到来,中国人来到北京寻找祖先的痕迹;外国人来到北京欣赏这东方巨龙的文化。所以,把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城改建为现在这种形式上的现代化城市未免有些牵强了吧。
没错,我们必须要与世界接轨,这不仅是一种社会潮流,更是一个带动北京发展的机遇。但是新北京的建设,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把北京建“旧“,也就是尽一切所能,把北京恢复成原来的那个古香古色的北京,因为只有这样,北京在世界上才能独树一帜,才能更为突出,而北京才能被叫做”北京“。
所以我认为作为北京市政府应该做到:
一、严格控制对古建筑物或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物品的拆除行为,尽力保留院落在中心城区内的密度。
其实,城市的建设,与城市历史风貌的冲突不只北京存在,比如说意大利几乎就变成了北京这种状态,但是他们的中心的古城区就不能动,里面就只有游客,赚游客钱的人和富人。他们不仅保护住了自己古城风貌、还从中发展了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在土地还未建设其他建筑或被占用之前,尽力恢复该地原有相貌
我们的政府已经做过很多次这类的工程,比如说前门大街的修复,众多街口牌坊的重新树立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提高民众保护北京文化的意识,增强民众对北京文化的理解
国务院的有这样一份《通知》,第一次确定从今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将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了落实这个通知,国家文物局邀请公安部,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建设部等十几个部委参加,会议有一个主题叫“守望精神家园”。而推动这次会议举行的就是十一位文物老专家。
四、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应该做到自己所设计的建筑既能为大众所接受又能设计出自己的风格
比如我们的国家大剧院,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苏勇】“普遍而言,老百姓对这几个新建筑的反应一般或不佳“不佳”的理由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建筑形式的联想,例如有人说,大剧院是“水煮蛋”,个别极端的甚至说它像坟包;二是关于使用的方面,老百姓感觉大剧院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不如自己原来生存的环境——胡同那样亲切“
【傅绍辉】“我总是有一个感觉,中国人在建筑上表现得特别极端,对待建筑的态度一点都不中庸,要么就是及其保守,要么就是及其激进,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贝聿铭大师做到了,但是很少有人达到他那个高度。
身为一名北京大学生我们应该做到:
一、全力配合政府的任何保护北京古城特征的措施。其中包括自己对政府的配合以及劝说家人、朋友对政府的配合。
二、用自身的行动感染周边的人,让他们体会到北京的文化,北京的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任何渠道和方式向大家介绍北京应有的特征以及未来的趋势。
三、为了北京更美好的明天,我们需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行使我们的权利,在面对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或不合理的措施的时候,我们有权上前纠正、我们有权做出选择。
结论:“中国乃至世界,像北京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并非绝无仅有,北京的特点究竟在哪里?当北京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时候,大家到北京来看什么?又能感受到什么”这句话是北京电视台一套栏目《这里是北京》的节目宗旨。我想,对于新北京的建设就是要把北京原有的一种独特的气魄展示给世人,这种原有的气魄对我们来讲其实并不古老,因为这里,是北京。
参考文献
访谈——《北京胡同消亡纪录:名人故居将随着胡同而湮灭》
【苏勇】【傅绍辉】【周宇舫】——《是非建筑——北京新四大建筑再思考(一)》:《中外建筑》2007年1月
栏目——《这里是北京》
宋金柱;魏玉轩——《城市建设资源概念与分类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