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社会实践» "畅想世界城市"中外大学生北京论坛征文成果展示(二等奖)

"畅想世界城市"中外大学生北京论坛征文成果展示(二等奖)

畅想世界城市

郑芳芳,劳动关系系2010级劳动关系二班

 

城市,是高楼林立下的步履匆忙,是宽阔道路上的车辆疾驰,是繁华夜景下的杯碟交错。这可能是城市给世人的普遍印象吧。而我心中的城市,不是仅仅局限于现代化的机械发展,忽视“人”的感受的冰冷空壳。而是一个和谐的城市,一个属于世界的城市!

世界城市是什么?是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生产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在生活上舒适便利,在生态上良好宜居,并聚集了世界高端组织、企业总部和高端人才的国际化大都市。而我们的首都北京就肩负着成为世界城市的这一使命。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竞争的日益加剧,建设世界城市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也要将首都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世界城市。而通过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随之全面展开和推进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将使北京进入一个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这是建设中国的世界城市,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必要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将首都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

作为一名首都的大学生,将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对我们来说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的权利与义务!

还记得2008年奥运会期间,穿梭于奥运场馆的志愿者吗?里面的大部分志愿者都是咱们首都的大学生啊!在那个令国人振奋的八月份,他们用汗水向世人传递着奥运精神、中华美德,展示了最完美的北京,最优秀的中国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在礼仪行动中,彰显世界城市的伟大力量!首都大学生创意文化节、科技节、就业招聘会、环保行动……一切的一切,都在为着首都北京成为世界城市做着努力。

那么我们这些首都大学生还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呢?我认为我们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展望未来,更要铭记历史

北京是一座历史古城,我们应该保护历史建筑,留住城市的建筑就等于留住了城市的历史。一个能够铭记历史的人,才能更坚定前进的步伐,一个城市亦是如此。盲目的拆迁、修整,只会破坏其完整性与真实性,其中的民族精神也会在土石飞舞中消失殆尽。作为首都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呼吁人们保护这不可再生的宝藏。饱经战火洗礼的城墙需要艳丽的漆彩吗?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雕塑承受得起游人的刮刻吗?宁静祥和的古建筑该被嘈杂的噪音侵害吗?当历史建筑遇到不合理对待时,我们要敢于直面强大势力,通过自身的文化储备来维护。如修订文物保护法、提出在保留原有形态下的最优修整方案、通过经济学原理控制游客数量但又不影响利益的最大化、进行文明有礼行动……在保护历史建筑、文物的过程中,无形的便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世界城市的建设,要以人为本

摩天大楼不代表现代化 ,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毕竟城市的和谐和宜居比高楼大厦要重要。如何协调劳资问题?如何面对民工荒问题?如何解决住房难问题?如何……这些都是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所带来的一系列棘手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城市化、现代化下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作为首都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我认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人”!维护人的最为基本的权利,在城市中和谐生存。我作为一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首都大学生,对这个问题更加看重,在劳动问题、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工会问题研究方面以及劳动关系领域上应更加刻苦的学习,丰富专业知识,开拓社会视野,帮助未能充分享受权利的人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学校期间,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社会实践、深入群众基层、体悟劳动艰辛、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当自己有了足够的文化知识,去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一个只会怨天尤人的哀叹者。

三、注重城市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时代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城市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各首都高校大学生应共享智力资源,群策群力,在座谈会中交流看法与经验,注重文化创意、科技成果转化,在尊重权威、尊重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现新问题、寻找新思路,避免循规蹈矩、固步自封。并将科技与实际迫切问题相联系,如低碳、环保问题。身在首都北京,对于交通堵塞问题我真是深有体会,这该如何解决呢?我曾试想了一个方案,即设立可移动式左右分流栅栏,如六里桥路段,上班高峰期由东向西车辆拥挤不堪,而由西向东方向车辆则畅通无阻,下班时间则反之,何不将两侧左右对称等宽的单行车道变为可变化式的呢?通过移动中间的可动式栅栏来改变宽度,来解决这棘手的交通难题。不过这只是理论猜想,需要科技的支持,车辆实际数量的每日统计……总之使理论付诸于实践,让科技走进千家万户,建设城市,造福百姓。

四、加强中外交流,拓展国际视野

世界城市既有共性,更要有自己的个性。在推进世界城市建设中,应把研究世界城市的一般特性与研究北京首都自身的特性结合起来,并要体现中国特色。我们所要打造的世界城市,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能够充分展现人文、科技、绿色内涵,并要充分惠及民生和有着自己独特的血液、肤色和底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世界城市。因此,我们要在深入研究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加强中外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注意结合首都北京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城市魅力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与首都特点的世界城市,实现共性与个性在交流中融合。如中外相互派遣交换生,积极开展中外学生交流会,注重网络交流的作用……

五、建设绿色北京,换个角度看问题

许多年前,只要一提到北京,恐怕大家除了想到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外,还会立马联想到北京的沙尘暴吧。沙尘暴的形成需要有沙源、强风、晴朗天气这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虽然2008年奥运会筹备期间,北京加强了绿色环保建设,扩大了树木的面积,缓解了沙尘暴的危害,但如何根治呢?这需要长久的坚持。像新加坡这种花园式城市也是从当初的绿地面积仅为17%慢慢变成超过50%的。所以绿色北京任务任重道远啊,这就更需要我们这些首都北京的大学生们思索解决了。如何种树?谁来种树?何人养护?环保不是312日那天几个人种几棵树苗就完事了的。绿色环保需要协作、需要机制、需要坚持!又有谁想过沙尘暴所带来的好处呢?这就是隐藏在绿色环保下的隐形财富啊!沙尘暴的灰尘颗粒可以成为雨水的凝结核,可以增加河、湖、海水的矿物质含量……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在建设绿色北京的同时,更加快北京的发展。

六、珍惜宝贵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石油、煤炭、木材恰恰就属于那宝贵的非可再生资源。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于资源的消耗量就更为庞大。每天在首都北京加油的汽车数不胜数,工厂的用煤量与日俱增,如何解决?昂贵的新型燃料还是奇高的燃料费用?这些都无法治本。身为首都北京的大学生们,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啊!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如何最大限度的再次利用已使用过的资源?如何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废品变为产品?如何改变人们浪费的生活态度?我认为这需要文理科人才共同协作,在科学、人文上双管齐下,使人们珍惜宝贵资源,让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如何建设北京?如何让人民在和谐的社会中生存?这需要我们这些未来祖国的支柱——大学生们深思。将我们的首都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充分展开想象。没有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所以让我们一同畅想世界城市,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