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北京的核心竞争力——使命与机遇
(王彦翔,公共管理系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
北京,千年帝都。辽、金、元、明、清,五朝先后定都于此,长城在北,故宫居中,北京最不缺的就是历史。北京,革命与激情。五四运动发端于此,《新青年》指点江山,德先生与赛先生,启迪民智,马克思主义,由此指导中国前进。卢沟桥、宛平城,民族的不屈精神在此昭彰。北京,学术与创新。北大、清华、人大、北师,首都高校群及其70万在校生,让北京处处洋溢着书香。在中国“硅谷”中关村,创新与忙碌是每天的主题。北京,开放与现代。08奥运,盛事空前,鸟巢、水立方,T3航站楼,央视新主楼,朝阳CBD,无不体现着这里的开放与现代。北京,自信与威仪。共和国60年大庆阅兵,军姿威武雄壮,而国旗班每天的升旗仪式,早已成为了北京一景。北京,它足以撑起一个中国梦,这也是它的使命与机遇。
北京欲在世界城市中弄潮前行,首先应发扬的,是它的包容性。北京一直拥有包容的优点,因此它一直是多元的,是兼容并包的。从胡同的得名就可以看出北京的包容性,即使是历史上原先北方的胡人,其子孙,现在可能也早已成了老北京的代表。元大都的繁华,真正开始了北京的繁盛,那时的北京,早已是世界性的都会。蒙古帝国广阔版图上的臣民和贡品,从四面八方涌入大都这个帝国的首都,马克·波罗的《行纪》,让西欧人以为东方遍地是黄金。你现在仍能在积水潭,想象到当时喧嚣的码头。经过明清两朝不断的修建和完善,北京处处都透漏出成熟与厚重感。行走在北京的街头,不经意间就看尽了历史,明清的建筑、民国的建筑、苏式的建筑、现代的建筑,一座座建筑交相辉映,述说着北京宽广的心胸。正是由于包容,任何文化到了北京,都会成为北京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阜成门的白塔寺,还是西什库的天主堂,都早已失去了原先的文化强势侵入性,慢慢的,静静的,融入到了北京的气质中。那气质是自信,大气,不张扬,包容,浑然一体,充满和谐。
北京应该承担的,是每个中国梦。每个到北京的人,都是一个追梦人。从早些年就形成的北漂族,到近年形成的蚁族,改革开放后,一代一代的追梦人在这里打拼,由青年拼成了中年,又一步一步走向老年。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追求,北京才保持了长久的青春与活力。
然而北京在过去,却没有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性,也没有支撑起他们的中国梦。
改革开放后,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产生了,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自己却始终没有融入城市,没有享受到城市的福利。现在有些专家认为“农民工”这个称谓带有歧视性,不正规,但我却认为这个称谓很贴切,因为,他们只是暂时的工人,最终还是回归到了农村的生活体系。农民工这个群体像候鸟一样,典型的农民工是这样的,他们从农村出来打工是为了赚上一些钱,之后回家盖房子娶媳妇。因为打工的收入再微薄也比务农赚的多些。他们大多在有劳动能力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往返,时而待在城里打工,时而返回农村生活一段时间,但最终,他们大多要带着满身的伤病和那点血汗钱回到农村,回归到农村的社会体系中,然后生老病死。也就是说,他们大多没有想过要留在城里,城市的生活经历仅仅其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所以说他们是候鸟,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迁徙。这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写照,这是全中国的一个大现象,并非北京独有,但北京原本可以做的更好,因为它有能力做的更好。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这段时间,正是他们接触现代化成果的时间,也正是提高国民素质最好的时间,而我们过去却没有抓住这段时间,帮助他们更好生活。
北漂族,是北京的一个独有族群了。他们已不再是农民工群体,仅仅是在城市中作暂时的停留。他们也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者,缺乏竞争力。他们来到了这里,他们身为过客,可在他们骨子里,却想扎根于此,他们可能来自各行各业,来自于文艺界,知识界,商界,等等。但不管他们来自于哪个行业,他们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深深的爱着北京这座城市本身。这城市本身的魅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他们甘愿花费10年20年的人生来奋斗、来等待,等待北京能够接纳自己,等待自己的中国梦能够实现。而这等待与拼搏的过程,就是他们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北京不断保持竞争力,自我提高的过程。遗憾的是,北京先前并没有认识到这点。
蚁族,是学者廉思近年阐述的一个概念,他们大多是刚刚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在广义上也是北漂族,只是他们显得更为特殊。他们高知,弱小,群居,他们聚居在唐家岭,聚居在小月河的两岸,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痛并快乐着,他们在吃苦,在拿青春做赌注,他们大多心中存有希望,然而他们大多数在经历的却是向下的青春。而日后北京会发现,自己欲成为世界北京的力量却来自于他们。
现在是北京做选择题的时候了,北京的选择将直接决定世界北京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北京的选择在于在国际性与全民性之间做出选择;在人才产生机制中,在自生型与嫁接型之间做出选择;在人才流动性与人才留住性之间做出选择。在是否创造更多的机会平等上做出选择,在是否为农民工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上做出选择。要做出上述选择,北京需要首先做出身份选择,在成为世界北京的道路上,北京是选择做北京的北京,还是选择做中国的北京,二者在城市成长方式及成长意义上,都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仅仅选择成为北京的北京,那太好办了,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制造世界城市的有规律的方法。无非是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保持稳定的经济腹地及消费人口,大量的金融资本流入,国际性城市定位,制定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按这些标准衡量,北京已经是世界北京了,但这绝非应该是北京的选择。北京,应该选择做中国的北京,支撑起一个中国梦。
选择做中国的北京,那连前文的包容性的意义都向更深层次发展了。由于北京的包容性,它的国际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国际性要求开放,要求兼容。这些特性,北京不缺。现在北京缺乏的是对全民性的包容。由于历史造成的城乡二元制问题,中国的户籍制度需要改革,而以北京现有的能力,已经可以先行一步,并不是要求现在就进行根本性改革,而是至少可以先在一些社会福利上进行改革,这样,北京的经济、文化腹地将被扩大,为其成为世界北京,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人才产生机制的选择,就深入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了,这个选择,是关于世界北京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战略选择。一个公认的原则就是,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同样,城市的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但怎样去竞争,这就是战略问题了。人才的产生无非是自生型与嫁接型,自生型就是自己培养获得人才,嫁接型就是靠外来引进获得人才。人才又至少可以分为高端人才、中高端人才与中端人才。通常高端人才在国际间流动,中高端人才在国内流动,中端人才在某一城市或地区流动。按照一般规律,北京要成为世界北京,无非是需要同世界其他城市竞争高端人才,方法就是投入资源在高端人才争夺战中硬拼。但这种方案我认为是十分不可取的,近乎愚蠢。
在高端人才的竞争中,我认为北京在物质待遇和基础研究条件方面,是不占什么优势的。因为北京不仅是与国内大城市竞争吸引高端人才,而是与国际大都会竞争吸引高端人才。而那些高端人才都是具有国际视野的精英,北京的人才争夺战,注定要与纽约、波士顿、费城、华盛顿、芝加哥、洛杉矶、巴黎、伦敦、柏林、东京等绝对世界一线城市之间进行,如果硬拼待遇与基础设施条件,北京绝没有稳赢的把握。因此,对高端人才的获得,绝对是个战略问题。北京毕竟不是纽约、华盛顿,中国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必须探索出一个适合自己的人才产生方案,北京,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方案。由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需要缩小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差距,更应该缩小国内大中城市与北京的差距,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差距,这意味着,发展的基础起步比较低,而待发展的基数却十分巨大,北京经济、文化腹地的覆盖地区,至少应是黄河以北的半个中国,这是北京的使命与机遇。北京的软硬件建设,都足以承担这个规模,足以撑起一个中国梦。
北京,决不能将有限的资源一味的投入于高端人才的竞争,纵使高端人才在一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敌不过中高端人才的群智群力。从国情出发,我们的优势在于人力资源优势,高端人才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从中高端人才中脱颖而出的。中高端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数量更为庞大的中端人才群体中来。而不管是北漂族还是蚁族,至少都属于中端人才的范畴。因此,北京,在人才产生机制中,在自己培养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与其全力争夺已经成名的有限的几十个、几百个高端人才,不如将资源用于建立巨大的中高端人才储备库,自己花时间培养高端人才,由于北京中端人才基数大,这种办法,哪怕是粗放的培养方法,也是一种性价比最高、可持续的高效方法。高端人才固然重要,北京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也应该完善,但对于北京来说,其相对优势,只在于可以为高端人才提供可供发挥、实践的舞台,因为中国地大、人多,问题也多,同一个问题,可以由不同的人想不同的方法解决,这就是待发展基数巨大的好处。综上,以中高端人才战略储备为主,以高端人才引进为辅的人才竞争选择,可能才是对北京来说最好的战略选择。并且,纵使这些中高端人才大多无法成长为高端人才,但他们巨大的群体规模,往来于国内各个地区,对综合国力的提高,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北京不仅仅是要成为世界北京那么简单,之前说的,它要承担起中国梦,做中国的北京,为中国的腾飞做贡献,就必须勇敢的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完成自己的使命。
做完了人才产生机制的选择,那人才流动性与人才留住性之间的选择也就做出了。与其他世界城市选择提高人才流动性,降低人才留住性不同,北京的选择,应该是降低人才流动性,提高人才留住性。西方的经验认为,当今社会,人才的流动性越强,其价值越大,而组织要保持竞争力,方法就是采取外科手术式的治疗,随时进行人才嫁接,在组织的每个位置,随时用最具竞争力的人才替换掉失去竞争力的人才,组织就在这种手术中发展、前进,创造价值,痛并快乐着。对于高端人才来说,当然如此。那些具有国际视野的精英,当然选择去各方面条件都最好的城市,这是种双向选择,因为那些精英也知道,自己最具竞争力的巅峰时刻,就那么几年,所以必须提高自生流动性,理性选择,到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去。所以,高端人才竞争那么激烈。北京的选择是果断避免这种竞争,转而自己建立巨大的中高端人才储备库,由于等级降低了,所以更能留住人才了,而事实表明,只有选择留下的人才,才是创造最大价值的人才。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人才争夺中,可能会为北京加分不少,但谁又能确定那是一种决定性优势呢,至多是种锦上添花的优势吧,但好在,对于留住人才,能起到一定作用。
是否创造更多的机会平等,是否为农民工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这已不需回答了,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北京,要成为世界北京,无论从人文、法律还是道德方面讲,都应该致力于机会平等。不管是农民工、北漂还是蚁族,他们怀着梦想而来,在北京打拼,机会平等应该是对北京的基本要求,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需要多说一句的,是关于农民工的问题。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的问题已经有所变化了,出现了二代农民工,也就是一代农民工的子弟。他们不同于父辈满足于简单的打工赚钱,与父辈相比,他们更多的拥有梦想,他们不想像父辈一样,做迁徙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他们更多的想留在城市里,这是他们的改变,也是他们的进步,更是中国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梦就代表了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把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扩大知识的传播面,提高人们的素质,进而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创造新一代的高素质中国公民。因此,这些农民工二代,现在也成为了追梦人。北京,要成为世界城市,必不能脱离中国的大棋局,更多的承担起多农民工的培训,必然会加快中国国民素质整体的提高,这是北京承担中国梦的使命与机遇,必须好好把握。可以想见,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必会产生更多的中高端人才,而这些中高端人才,就是世界北京核心竞争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这些中高端人才,才是世界北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