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社会实践» "畅想世界城市"中外大学生北京论坛征文成果展示(三等奖)

"畅想世界城市"中外大学生北京论坛征文成果展示(三等奖)

北京世界城市构想及首都大学生的责任

(皮晓晨,安全工程系2010级安全工程专业)

 

近日,从院公告栏看到《关于开展“畅想世界城市”中外大学生北京论坛征文活动的通知》后,作为一名刚进校门的首都大学生在激动之余,一个大问题:北京正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努力中,那么未来的首都会是什么样子?而我作为一名刚进校门的首都大学生又该为此做些什么?围绕这个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有了一些粗浅认识。

按国际研究机构对世界城市认同度较高的十三项标准,⑴国际性,为人熟知,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且具影响力,⑶相当多的人口,⑷重要的国际机场,⑸先进交通系统,提供多元化的运输模式,⑹先进的通讯设备,有助于跨国合作,⑺亚洲城市要吸引外来投资,并设有相关的移民社区,⑻国际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公司总部和股票交易所,并对世界经济起关键作用,⑼蜚声国际的文化机构,⑽浓厚的文化气息,⑾强大而有影响力的世界性媒体,⑿强大的体育社群,以及举办国际体育盛世的能力和经验,⒀在近海城市中,拥有大型且繁忙的港口。

我认为作为世界城市的北京应有以下特点:

作为世界城市的北京,已到了城市发展的最高形态,成熟和民主的中国崛起以后,北京将以一个独立的名词为外国人所熟知。北京最为突出的领域就是政治,北京积累了数代帝都的气场,政治在这里早已是轻车熟路,而跻身于世界城市的北京,不但作为中国政治的核心,于世界也是个举足轻重的存在,凭借对中国的经济、军事与资源要素的控制力和扩张力的硬实力,获得对全球战略性资源,产业,通道的控制权(其中包括使用、分配、收益的主动权利),在国际上也能够起决定性作用,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有话语权;并扩大对外交流,促进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以十三亿人口为下线的国家,其首都的居民数量必定是庞大的,首都也将会更加在乎居民生活的是否舒适,北京城也成为了每一个现代文明人都愿意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真正令人向往,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

有国际知名的机场,是世界交通必不可少的部分。

城市内部有先进的交通系统,提供多元化的运输模式。交通会像一只灵敏的巨型触角,触及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不仅有完善而庞大的交通系统,还有多元化的运输模式,在四个现代化相辅相成迅速发展中,巨大的网络系统几乎包罗了整个世界,成为世界城市的北京,必将在这个体系中,承担起整合配置人才,物资,资本-技术和信息的任务,使之充分流转合理配置。

合理的收税吸引国际大企业家的入住,引进大型外资企业,普遍的跨国合作,而商界精英大量的流进与输出,必将引来越来越多的移民,开设了相关的移民社区,北京成为了一个流动的空间,一个流动的过程,它也必将更加包容与多元。国家的经济依赖于主要城市在世界的地位,北京作为首都,有着完善的经济制度和机构组织,并对世界经济起关键作用。有庞大的资金流通。

北京的文化影响力已超越了传统领域,拥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团体和文化活动。北京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东方之源,故宫的红墙黄瓦,作为中国标志性的人文建筑,将借助中国更雄厚的国力深入各国人心。同时,成为世界城市的北京,也能让世界各国的东西都在这里展示。使北京的人文影响力在世界人们的心中越来越根深蒂固,成为引领时尚的主导力量,以致当出现了新鲜的思潮,外国的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北京人会怎样想。08年北京奥运的空前盛况,以及开幕式中震惊全球的中国文化,已将北京的国际化,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我作为首都大学生的努力方向:

我做为一名正在高校受教育的大学生,在今后4年学习中,将会高度关注学院积极探索“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教育内容、课程资源、有效途径和教育形式,做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积极宣传者、参与者与促进者,做“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忠诚实践者和模范示范者。学会获得参与世界城市建设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世界城市的基本理念,养成有益于世界城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积极参与世界城市建设,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把自己培育成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努力增加自己有关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知识。

同时,要重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文明习惯的养成,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和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开始,培养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积极参与每年的中国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积极参与学院的班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以及学院组织的演讲、辩论、征文、摄影比赛、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不失时机的宣传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以实际行动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添砖加瓦。

大学生们的志愿活动必然越来越发达,志愿精神也应该深入人心。学生,学校,社会,每一个环节都能自觉自愿的发扬志愿精神,一个志愿者背后不仅是志愿者团队,也不仅是培养与调度志愿者的学校或组织,还有整个社会投入的关注与帮助,每一个组成的完美配合为志愿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作为志愿活动的表现主体,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目的,集自愿性,社会性,无偿性于一身,志愿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健康完善,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服从上级调配,淡化个人利益与得失,不应出现由于太过自我而出现的随意行为影响整个志愿团队的工作及信誉,由衷的热爱志愿活动,积极的思考发表自己的想法并提供可行性的计划,能够不断以当代青年独特的视角和充沛的精力为志愿活动扩充新的内容,使志愿活动不会由于缺乏热情与创新变成一潭死水,最后落到流于形式盲目追风的地步,失去志愿精神的精髓,人人花费心思参与其中,建立更为稳固的志愿长效机构,绝非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宣传浩大,内容空虚,草草收场的局面,每一名志愿者都受到专业的志愿服务指导,能自觉自愿的认真吸取以前类似活动的经验,并在新的活动中努力探索积累新的经验,不断地坚持下去,以致将志愿精神平稳的过渡到日常生活中。

学校里,负责志愿活动的部门组织得力,有严密的管理与监督系统,有详细的志愿团队纪律,结合社会环境,科学的制定志愿方向,让每一位志愿者能以自己所长发挥力量,层次化的奖励制度,使志愿者的荣誉感及志愿热情得到加强,确保志愿者的后勤工作,志愿者能受到学校的保护。学校定期对志愿项目进行检查,发表评语与建议,施加必要的力度督促志愿者坚持下去,使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得到保障。

社会各界人士能积极配合志愿活动,参加志愿活动的募捐,尊重志愿者,并积极配合活动。志愿者为社会服务同时从社会得到经验与肯定,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专业培训出合格志愿者,志愿者的优秀表现,可使学校在社会形成好的口碑,社会为志愿者提供良好环境和活动项目的部分资金,建立一个无懈可击的良性循环,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志愿活动会像一股暖流一样流过城市,联接每一个公民。

安全工程的学生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添砖加瓦: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包罗万象,涉及诸多学科,如城市学、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环境学、人口学、安全工程、管理学等,绝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专家、某一个部门、某一个行业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国家的科学组织下,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规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大业。我把自己定位成其中的一员,作为一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要通过学院设置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职业卫生”、“特色课程”等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角度,以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劳动卫生问题即伤亡事故的预防、控制、职业危害、职业病防治等方面,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起到一个学习安全工程专业的首都大学生的作用。为此,首先明确自己这四年大学生活的努力方向,并切实落实在行动上。

通过浏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信息和我来学院近两个月学习的了解,我认为:我所在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一所以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为支撑,以立足工会、面向社会,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紧紧围绕精品化、特色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专业化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设有劳安全工程系等十余个院系部。是一所教育质量高、特色鲜明、制度规范、管理有序、符合社会需要、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普通本科院校。我所学的安全工程专业,其主要是培养熟悉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具备劳动安全卫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事故及职业病预防、控制方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为此,我在具体的学习中,一是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完备,首先,充分认识到安全科学技术学科既有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性,也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性,是一门综合学科。因此,需要认真地学好有关专业课程,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合社会广泛需要。其次不仅要掌握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并选学相关专业为辅助专业。二是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习。一方面学好理论知识,重视实验课,加强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到企业、工会、科研等单位进行课程的认识实、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类实习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自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自己及早了解本专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和专业需求情况,为将来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进展中找到发挥自己作用的一席之地做准备。三是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要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高度的责任感。其次,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信息科技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外语能力等。想方设法使自己具备处理公共事务、开展对外交流的能力,了解计算机专业应用软件、互联网技术知识,能够对职业安全卫生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作为刚进校门的首都大学生,应该认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的投身到这一伟大尝试中去。

 

参考篇目:

刘淇:《加快经济转变,推进世界城市建设》

吴建民:《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打造文化软实力》

法制晚报:《世界城市北京8项达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科建设》、《学院简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