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社会实践» "畅想世界城市"中外大学生北京论坛征文成果展示(三等奖)

"畅想世界城市"中外大学生北京论坛征文成果展示(三等奖)

畅想世界城市

         ----笔者之北京城市理论

(闫飞,高职学院2009级数控专业)

 

世界城市,顾名思义,世界性的新城市在某种角度而言可以说是全球经济文化的新领域,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洋溢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不仅此时,待到明朝,其引领者地位也会与日俱坚,因此,打造一个世界新城市十是一个必然,势不可挡。

 建设世界城市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主题,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建设世界高度,加快实施人文、科技、绿色发展战略出发,以更高标准推动着首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世界城市必须以能够代表本国科学技术,人文、经济、文化、政治为起点向代表全国科教文卫等领域跨度,以民族特色、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为先导推动力,以最终能够引领世界其他诸城市为目的,想着世界的最前沿努力发展,建设,从而达到可以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公认的世界性城市。

世界性新北京,就是世界性新中国。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笔者及诸多炎黄子孙无不希望自己的国度是建设出一个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城市。因为它象征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未来与憧憬,表面上是一个城市的繁华,然而究其本质上原因是一个国度的繁荣。恰如古人所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一个城市的发展,如若没有一个适合其发展的国度与环境,他将终究也不会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城市,是一个国家为他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盾,不论是经济基础还是文化底蕴,还是政治保障,都在为北京成为一个世界城市做出了不可或缺的保障。因此,一个世界性城市源于一个世界中国!

笔者之北京城市构思

历史

暮然回首,三千年前的今天,北京便开始是写了它亘古绵延的历史长卷。早有先秦后有汉,先秦时期北京便成为了北方之重镇,迄今为止多少个国君先后定都于斯,春秋战国时期,蓟国建都北京,后燕国迁都于此,两晋时期,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隋开皇三年北京更名为涿郡,唐朝复置幽州,五代初,自称燕王。辽朝建立南京,改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开泰三年改号燕京。贞元元年,金朝皇帝建都北京,称为中都,之后元,明,清三朝均定都于北京,199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1912年迁都北京,绵延至今。

既然北京有如此多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当丰富而传承,因而北京堪称为中国文化之源泉,足以作为文化的起源之地,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立足点。念千年底蕴为往日,忆故事重拾为旧年,今朝且当立足过去,着手发展,展望中华文化未来。

未来

如若谈及未来,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产地,北京的未来理应不是梦,因为它可以依托于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继续担当起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肩负着发展中华经济的使命,它恰如中国的领航者,它会且一定会引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1、住房:一个繁荣的大都市无一例外都由众多人口来经营,北京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都市,不仅城内常住人口众多,而且外地来北京上学、务工的人也比比皆是,因而的住房成了问题,如此众多的人群将住宿与何处?如此众多的人群将定与何所?工作又将何以寻觅?

笔者认为:为了解决众多人的住房问题,未来的北京需要规划高层建筑,不论是住宅区还是商业区,高层楼房化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高层楼房最然给与了人们建设高层楼房的压力,但它着实缓解了京都乃至全国的土地使用压力,它节约了众多的土地,腾出了更多的可利用空间,人均占有土地量相对增多。满足了人们更大的日益增长的对空间的需求,都会因此而得以发展。

高层楼房不仅解决了众人的住房问题,也为人们间的往来与交流提供了便利,距离的拉近,融切了人际关系,加强了经济往来,加强了政治通融,人与人交往的容切化,使得其间人们更快更好的学会并适应现代化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从而不至于使人们拿不住发展的马达,掌握不住城市发展的方向。

2、交通:未来的世界新城市北京应该是高架桥为主,平面路为辅的“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康庄大道。(高架桥的设计缓解了道路车辆巨多的压力)北京的人口众多,经济繁荣,交流容切,然而,没有一个良好的交通体系,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近于空谈。唯有一个方便、快捷的交通才能容切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才能使人与人之间不至于因交通的不便而变得彼此疏远。便捷的交通工具有时也在某一程度上丰富了人们让你的业余生活,美丽了各人的人生,减少了等车候车的烦躁,拉近了亲情、友情、爱情。让北京人乃至中国人感觉到如今的距离不再是问题。

笔者建议:北京应该建立一个服务体制,即当外地人来到此处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北京交通体制,了解如何更为方便、经济、快捷的到达自己在北京境内的目的地,期间不至于产生一个对北京的错觉(车多、人多、错乱、茫然)。

3、环境:新北京的交通如已便利,人来我往变得快捷,那么另一个问题————环境污染,我们怎能不考虑?因为人多所以车多,因为车多所以耗油多,因为耗油多,所以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环境污染型气体也多。因此,便利的交通下,潜藏了一个隐为人知的问题,大气环境如何保护?既然有污染存在,所以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控制污染源的数量。因为车多,所以污染多,所以我们可以控制道路上的车辆,污染物排放量的车辆可以禁行。另外,大力提倡乘坐公交车出入,尽最大限度的限制私家车的购买量。

第二:改善旧能源。我们使用的石油有污染,但我们可以寻找新能源来代替旧能源,比如:太阳能,电能,风能,这些均为环保无污染能源,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取代旧能源。既无废气又无噪声污染,一举两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科技:未来世界新北京离不开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前文已对交通环境作了陈述,那么科技究竟与之有何关系呢?就拿能源为例吧,如果没有高新的科技为先导,那么如何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太阳能,电能?因此,只有高新的科学技术才能解决这已难题,从而代替石油这已旧能源。另外,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如何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答案还是一个“依靠科技”!

5、知识:科技作为未来新北京发展的动力,如何才能得以发展和创新?我们又将如何去发展,去创新科技?我想答案应该是知识吧!我们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发展自己,才能发展科技,这也是创新科技的前提。从而,一个新的责任与使命召唤着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用知识改变各人命运,用知识改变科技,用知识改变北京,用知识改变中国。

6、素质与觉悟:2009年的高考过后,全国上下沸沸扬扬传来消息,××省份××地区放弃高考学生有××万人。这一消息暗示着什么?或许暗示的是一个人对知识无端的轻鄙,为何他们会如此?

 笔者认为:他们没有考虑到如今是如何一个社会,他们没有意识到如今的社会需要知识,所以一个个的高中生就那么义无反顾的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机会,步履匆匆地不如了社会,我想,个人素质与觉悟在其中起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建议发展科技,创新科技,发展新城市,建设世界北京必须从提高个人素质与觉悟开始,只有素质和觉悟提高了,才会为社会未来,为国家未来考虑,才能从根本上给于人们以发展、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7、责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加剧,我国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有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许许多多大学生进入新的校园后便被物欲化,在此时这已物欲横流的社会被物欲化也理应能被解释吧。

 许多人不清楚自己上大学的最终目的,他们中有的为了金钱为了利益,为了浮华,为了所谓的荣耀而努力“奋斗”,有的去做一些小商品经营,或许搞一些娱乐活动,因此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而他们面对自己的价值取向无力判断,无力抉择,从而使自己处于被动与矛盾中激烈的矛盾斗争最终形成了许多大学生平庸的追求与向往。他们忘却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8、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伴随改革开放在逐步发展,历经多年的探索,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中国志愿者无一不面带笑容迎接来自全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朋友,服务世人的态度得到了全世界的很大的赞誉与认可,志愿服务机制如何才能长期有效?总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思考。

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从奥运期间得以延续没直至今日,许许多多的大型体育盛会,世博会等都有着无数的志愿者在那里默默无闻的为他人服务着,特闷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奉献一下自己,为社会为人们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高素质体现。

9、完善工会维权机制:工会健全完善维权工作机制是现实的需要,加强工会维权机制是形势发展趋势,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经济劳动关系日益复杂,这就要求各级工会组织把维护职工权益的责任承担起来,加强工会维权机制是坚持工会性质的必然。加强工会维权机制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职工群众有维权的实际要求,企业也有保持稳定需要,有效的协调劳动关系,既维护了企业的安定团结,也是工会推进企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任何各人或集体都需要学会用法律渠道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得不受非法侵害,建立并完善工会维权机制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10、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世界性新北京的创建,需要和谐的劳动关系,就如温总理曾经说过的那样:“农民工工资不能拖欠!”这就陈述了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劳有所得,老有所资。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全国性的,这样的劳动便有了法律保证。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型经济,因此劳动关系也理应是法制型的。法律史调查劳动关系的基本手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民主的,各方协商决定劳动过程与结果。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需要个人的努力,需要法律与道德做保障,需要市场经济在其中自动调节,需要社会群体的共同维护与完善。

11、文化交流:华夏民族文明历史耐人寻味,更值得与世界其他各国进行交流与分享,在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中外大学生应当彼此交换双方的文化传统活动,文化内涵,兼容彼此文化,互相融合、吸收、借鉴。中外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交流将会日益加深,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中外交流也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蕴涵其中,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在各种领域得到体现。

笔者寄语:为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立足于学业,着眼于未来世界发展,努力为北京建设,中国的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