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城市
——人文建设
(王崴,法学系2010级法学一班)
无论何种人文精神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全部文明的结晶和升华,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高精神成果。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城市让生活真的美好吗?是红灯绿酒,交通堵塞,亚健康症多发,或者尾气弥漫…………城市,如何人文建设城市,建造诗意的城市?
城市建设要以人文建设为基础,要以教育发展为重要手段,先从教育抓起,尤其是大学的发展,大学生可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是超越工具理性、物欲主义,追求价值理性和意义世界。 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一般需要三大系统的支撑:一是导向系统,二是动力系统,三是规范系统。没有导向系统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没有动力系统发展就会停滞,没有规范系统发展就会畸形。人文精神的作用之一是提供精神价值导向。它要求人们做人做事要有意义的考量和目标的定位,诗意的城市诗意的生活可以成为人文建设的目标。
纵观现代的城市,高楼林立,造型奇特,马路上总是拥挤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车辆,尘土的飞扬,充满肮脏的尾气,点着大红大绿的灯,男人女人为了生活而奔波的快节奏,小孩背着与体型好不相称的书包,地铁里沉闷的气氛与压抑的空气,公交车上的死寂,喧嚷的货车,听不见虫鸣,看不见星空,嗅到的是恶气。透过僵硬的写字楼,看到的是戴着面具的面孔,和被压力压迫的肩膀,踹不过气的生活,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城市生活吗?我认为北京城的人文建设应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诗意”相结合,
什么是诗意的城市生活呢?
是“闲敲棋子落灯花”;是“悠然见南山”;是“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古老的四合院可以传递这种信息,几家人住在一起,老人们一起晒太阳,逗逗自家的孙子,玩弄一下猫,织着毛衣,聊会家常;孩子们一起上学,唱歌,捉迷藏,斗蛐蛐,寒风呼啸的冬日,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在父母的鼾声中轻轻翻着一本书页泛黄的《安徒生童话》;妇人们谈谈做菜的心得,一起讨论商场价格,分享着当母亲的经验;男人们帮忙搬家里的东西,偶尔聊聊最近的工作,发一发牢骚。胡同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吆喝声,不管什么人,脸上都挂着笑容,这种生活是诗意的,而城市的人文建设难道不应该这样嘛?
人人都想过这种生活,可是如何人文建设诗意的城市?
首先从外观做起。中国的都市无一例外都会发现,电线如同蜘蛛丝,密密麻麻,是一张网。不论从外观还是安全,都应取缔。在这方面,英国做的非常好,将电线的线路全设在地下,而且事故率极低。曾经有一句话:“看一个城市是否发达,是应该注重它的地下。”这里所谓的地下是指地下排水系统,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每到雨季,下穿隧道,道路两旁总会有积水,这样为出行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同时也会使城市不整洁,干净,容易滋生细菌。
生活垃圾的分类,虽然垃圾桶已经明确分类,但是大部分的人并不清楚如何分类,例如:矿泉水瓶的瓶身属于可回收垃圾,但瓶盖是属于不可回收垃圾,这是很多人不知道。这是需要政府的宣传,与教导,学校里也应开展知识宣传活动。志愿者与大学生可以升入民居进行指导。北京市民很大一部分在非重要道路上不尊重交通规则,这是一个很大的交通隐患,每天都有一个班的学生因为交通事故而消失。但这个数据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北京的交通很繁忙,拥挤,希望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而考虑。同时也能发挥红绿灯,斑马线的作用,否则政府在这上面投资时干吗的。北京的老街道上傍晚时分还有卖菜的地摊,虽然方便了附近的居民,但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而且妨碍的行人的行走,其实可以设夜市,集中在一起。让市民有更多的选择,也减少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
其次是人心的再度打开。须强化人格的塑造,培育现代市民群体。人是精神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文精神最直接的是体现在活生生的人身上。由于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人心的怀疑,诚信度的下降,人情的淡薄,工作上的压抑,社会道德的遗失,过于在乎物质上的得失……人们已将心里封闭。 必须增强教学研究力量,加快人文科学建设。人文科学是人文精神最集中、最抽象化、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载体和体现。人文科学的发展不仅反证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直接推进主体自身的人文精神建设。发展人文科学对城市人文精神的提升关系重大。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人文建设世界的诗意城市应从少年开始。在学校里,老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功名教育,在家里父母在这方面也因少提。当今的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应肩负起应该学会善待身边的每一人,早上上公交车,试着对每一位看见自己的人微笑,说一声:“早上好。”遇见需要帮助的人,不要舍不得的你的帮助。邻里之间时常相互窜门,加深了解,中国不是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
同样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互相平等是人文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城市建设要以人文建设为基础,以提升市民的素质为前提!首先要让更多的偏远的少数名族地区能接受到先进的知识与思维方式,这方面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利用假期去支教,无论对社会,对自己都是很好的;其次年龄长的不要倚老卖老,要给年轻一代自己舞台,年轻人也需要虚心接受长辈的意见;男女之间要消除歧视,无论男女身上承担的历史责任,社会责任都是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不同阶层之间,不能因为社会出生,薪水高低等去判断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社会的诚信度的提升非常重要,为什么中国不能像国外有某些措施,是因为我们缺少诚信度造成的。提高诚信度,会让城市更加的诗意,诚信度的提高可以打消很多没必要的猜疑,也是消除人心隔阂的重要条件。
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本质要素,但它不是超验的实体,通常要通过主体人的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体现出来,人类的情感意识交流、社会的组织管理系统以及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和样式都是人文精神的外化。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必须从人文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外化形态和载体入手。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的现实“软实力”。文化活动、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是人文精神最生动的感性形态,成功的文化活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学生应当多宣传阅读国学经典,而且应从自己入手。国学是中华名族智慧的沉淀,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去其糟粕。从中能淡去身上的功名气味,重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重新学会融入集体,与人的相处。从而带动自己的朋友,父母,亲戚,……渐渐让跟多人加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小部分的改变可以牵动全部的改变,何况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之一,也是衔接多个阶层的枢纽。在大学里要防止社会萎靡气息对我们的腐蚀。在学可以重新将最本质的自我唤醒,彻底的洗礼。为了让人文建设,为了城市更加诗意,大学生还应对社会进行理性的批判,不能畏惧,让社会的恶习,与猥琐的气息从我们这里断绝。敢于站出来保护弱势群体,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敢于站出来挑战错误的权威,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和敢于创新的勇气,不能沉沦在红灯绿酒中,单纯的为了物质而学习。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对辩证联系的范畴。一般来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真”的追求,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人文精神则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它要求人们做事要符合社会的理想和信念,做人要体现高尚、善良、健康的情操和情怀。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不绝对排斥,人文精神不能脱离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精神不能脱离人文精神的导向,人类精神的进步越来越需要二者的相互补充和渗透。这些都是与当代的大学精神相符合。城市建设要以人文建设为基础,要以教育发展为重要手段,先从教育抓起,尤其是大学的发展,大学生可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生力军。
所以人文建设,建设诗意城市,是当代大学生应做的。
人文建设,建设诗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