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团总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校青年在投身实践、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在增长才干和磨练意志中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进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按照上级团组织工作要求,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特点,校团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青年服务国家”2020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现将活动具体内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青年服务国家
二、活动时间
2020年7月-10月
三、组织形式
“青年服务国家”
2020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采取“线上组织、属地实践、远程协同”的形式开展,采取个人实践立项与线上组队立项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参与社会实践的个人、团体要严格遵守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部署要求。个人立项由学生围绕家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就近开展调研。组队立项通过线上方式成立实践队,围绕同一主题,由队员在各自家乡进行调研,远程在线组织讨论、凝练内容、形成成果。社会实践进行过程中不组织人员聚集、跨地流动,减少实地考察,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模式 拓宽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维度,通过电话访谈、视频交流等形式获取调研材料。
四、实践内容
结合今年的疫情防控背景,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特色,“青年服务国家”2020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设立“五大实践专题,五个专项计划”。
(一)讲述抗疫故事,树立制度自信
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回信、五四寄语等重要精神为契机,成立宣讲团,开展线上专题宣讲,挖掘、宣传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的生动案例、感人事迹,阐释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
专项计划:“我身边的抗疫故事”事迹宣讲行动
讲述所在家乡在新冠疫情爆发和复工复产过程中的感人故事,鼓励学生去发掘身边的真人真事,可通过线上访谈、线下拜访,以录像、录音等形式去记录那些感人瞬间,在表达真情实感的同时讲出我们的制度优势,以此激励广大青年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二)决战脱贫攻坚,服务家乡发展
立足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通过线上支教、远程辅导、政策宣讲、技术支援等形式为扶贫事业助力献智。依托学科专业,投身家乡建设,以线上报告的形式为社区基层治理、全面复工复产、美丽乡村建设献计献策,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专项计划:“返家乡”助力家乡中学生提分行动
聚焦疫情下中等教育实际需求,立足线上平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践成员以共青团员的身份结合社会资源的支持,为家乡学校的学弟学妹进行线上辅导,帮助家乡学子克服疫情期间学习环境动荡多变的困难,抵住压力,提升成绩,在帮扶的过程中总结收获,提升责任。
(三)关注公共卫生,聚焦人民健康
疫情期间,公共卫生引起全国人民广泛重视。积极围绕防疫知识、垃圾分类、乡村医疗、科学运动、心理健康等主题开展调研宣传,传播卫生知识,促进全民健康。
专项计划: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动
聚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地区,大学生在所在家乡深入街乡、社区基层参与志愿服务宣讲,积极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着眼倡导文明生活风尚,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引导基层群众革除陋习不吃野味,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四)推广劳动教育,争做崇劳青年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以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入基层,开展劳动教育主题调研,收集爱岗敬业劳动者故事,积极参与基层一线工作体验,倾听广大劳动者的真实声音,感悟劳动情怀,引导青年大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专项计划:“我身边的劳动者”采访调研行动
聚焦身边劳动者的榜样力量,以尊重、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挖掘、感知身边平凡劳动者的不平凡故事,包括但不限于环卫工人、物业保安、工厂工人、快递小哥以及身边家人亲友等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沟通交流,记录劳动者勤恳忙碌的身影,形成调研报告并分享所思所想所感,深刻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五)聚焦民生发展,开展志愿服务
学习贯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引导学生发扬雷锋精神,关注民生发展,结合“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社会救助、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均衡等民生热点,以“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为载体,开展志愿公益活动,传播社会正能量,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勇于担当时代责任。
专项计划:“和谐劳动关系”知识宣传普及行动
聚焦疫情下劳动者权益维护问题,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鼓励学生发挥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相关法律知识普及行动。可在家乡的社区村镇、街头巷角围绕劳动法规、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发放、社保缴纳等常见问题,开展线下知识宣传普及、要点讲解,或者线上交流、解答的活动,帮助大家学法、懂法、守法,共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氛围。
五、工作安排
(一)项目申报阶段
时间:7月10日至7月16日
结合今年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本次实践支持个人实践立项与线上组队立项两种参与形式。个人立项,则个人对该项 目全权负责;组队立项,则需明确团队负责人1人,同时默认项目申报学院为团队负责人所属学院。每位同学只能参与 一种形式下的一个项目。申报书需以学院为单位提交。各学院须指派一名学生干部作为此项活动联络人,负责所在学院的材料收交工作。请各学院于7月13日12:00 前反馈联络人名单与联系方式至 校团委,信息提交链接为:https://jinshuju.net/f/C01C9f。各立项团队需将申报书(见附件1)填写完毕后报送至所在学院联络人,联络人汇总后于7月16日12:00前将本学院所有项目申报书的电子版及《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信息统计表》(附件2)的电子版一并报送至校团委科创学术部指定邮箱 culrkcxsb@163.com,邮件命名为“学院名称+申报材料提交”,项目信息统计表命名为“学院名称+项目信 息统计表”,各项目立项申报书须为 word 文档格式,文件名统一为“负责人姓名+团队名称” 。
(二)项目评审立项阶段
时间:7月17日至7月18日
校团委汇总项目申报材料后邀请校内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并立项,其中个人立项不超过10支,资助经费1000 元/支;组队立项不超过15支,资助经费1500元/支。
经费按实报销,并按照学校相关财务制度严格执行。
(三)活动开展阶段
时间:7月20日至8月31日
各报名参与团队根据实践计划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记录活动进程与亮点,形成活动成果,在暑期社会实践结束后,完成资料整理及报送工作。
(四)材料总结阶段
时间:9月1日至9月13日
实践活动完成后,团队开学后提交材料,具体要求如下:
1.项目实践报告1份,字数在 3000~5000 之间;
2.各团队成员的劳动感悟各1篇,不少于500字,主要内容是实践的心得体会和劳动反思;
3.数码照片若干张,要求主题突出、活动鲜明、能够反映活动开展的情况,只需电子版,每张照片须注明时间、地点、事件;
4.如有条件,可提交经编辑的视频短片;如项目获当地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可补充提交报纸、链接等材料。
(五)总结表彰阶段
时间:9月14日至10月15日
校团委将举办第十届新青年社会实践高峰论坛,对 2020 年暑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和表彰。表彰设一等奖1名,奖金800元;二等奖3名,奖金500元;三等奖5名,奖金300元;优秀奖若干名。评比办法等事项另行通知。同时推荐优秀个人和团队至北京市团市委大学部参与评比,由相关主办单位开展评优表彰。
六、工作要求
(一)严格落实防疫要求,畅通联络机制,确保安全
参与人员要将确保安全作为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要按照“生命第一、安全至上”的原则,严格遵守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部署要求,减少线下实践环节,严禁组织大规模、大范围人员聚集活动,不跨地区线下实践。校团委将建立与参与实践成员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实时掌握成员实践动向。各学院要落实安全教育,做好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确保精益求精、万无一失。
(二)加强宣传报道,做好实践记录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组织开展“我的实践故事征集”、“优秀实践调研报告征集”、“镜头中的‘青年服务国家’”等活动,并向校团委报送相关材料,校团委将择优在 “CULR 新青年”等新媒体公众平台推送,将社会实践各项主题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有效传播,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关注网络舆情,把握学生动态,做好思想引领。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小宁、马弋涵
联系电话:15013031306、18093716781
联系邮箱:culrkcxsb@163.com
附件1:2020 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书
附件2:2020 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信息统计表
共青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委员会
2020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