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师资力量 > 体育教研室

西南交通大学调研报告

2010-09-02

西南交通大学调研报告
 
      一、学校概况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是我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早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就曾莅校视察,发表了"革命需要武装、建设两路大军"的著名演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李岚清、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胡锦涛、江泽民同志亲自接见西南交大领导和专家教授,给全校师生以极大鼓舞和鞭策。在一个多世纪的征途上,西南交大始终以教育兴国为己任,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十万名毕业生,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曾给予西南交大高度评价:"这所西南交大出了不少人才。有个名叫杨杏佛的,早年参加革命,牺牲后,鲁迅特地写诗悼念他。竺可桢也是这个西南交大毕业的,创立了'物候学'。还有一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修建的。"
今天,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西南交大拥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有72个重点本科专业,134个硕士点,8个一级、5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23个院系,以及2个一级、10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4年,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列全国榜首,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均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西南交大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当时全国16所本科教学优秀西南交大之一;2007年,西南交大又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西南交大先后与20余个国家和地区、50余个科研机构开展了交流与合作,是"中法4+4"合作院校之一。百年老校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的新局面。
      在前进的征途上,西南交大始终拥有一支博学多闻、敬业爱校、秉承西南交大优良传统的教师队伍。西南交大现有专任教师2300余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另外还聘请了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兼职教授;教授、副教授1000余名;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6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第三届长江学者成就奖特等奖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5人。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南交大英才辈出,桃李满园。在他们中间,有43位两院院士,有"两弹元勋",以及国家级、省部级领导以及为数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京张铁路,到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建设;从举世公认的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建设,到2006年7月投入运营的青藏铁路建设;从解放后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到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的诞生;从我国第一条万吨重载列车大秦线运行试验成功,到我国第一条载人磁悬浮列车工程示范线的联调成功;从我国所有城市地铁的设计与建设,到著名的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的建设。这些成就无不饱含着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生的智慧与心血。近年来,西南交大紧紧围绕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在轨道交通、磁浮交通、高速铁路、大型桥梁隧道、现代交通信息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诞生了以"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现代轨道车辆耦合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了有力贡献,成为国家轨道交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地。不仅如此,西南交大还充分利用办学优势,加大了服务西部和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力度。
      面向未来,西南交大将按照"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办学方针,认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以正在筹建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为创新平台和支撑平台,积极推进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建设具有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二、体育工作部概况
      有着110周年光荣历史的西南交通大学体育部,历经风雨沧桑,不断发展一路走来迎接2010年新的曙光。从战火中老教授用单杠作扁担,随学校辗转迁移,到今天拥有现代化的体育场地设施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获得亚运会金牌教师、国际裁判、博士,有省级精品课程,还有一些默默无闻的骨干教师和一批网络高手支撑着教学、训练、比赛和日常工作。体育部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西南交通大学体育工作部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支教学力量强,科研水平高,有自己独特研究领域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5人,3名国际级和6名国家级裁判员,2名国际健将。
      另外,本部还拥有一流的体育训练设施。共有 3个塑胶跑道田径场;3片标准足球场,其中2片为天然草皮;近20个足球训练场;2座多功能体育馆(1座再建);30余片室外篮球场;近20片室外排球场;30多片网球场;20多个羽毛球场;乒乓球台137个;游泳馆1个;游泳池2个;轮滑场地1个;健身房2个;多功能体育馆内除篮、排、羽、乒乓等场地外还,拥有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健美操训练房,为学生学习、训练提供了优良的外部条件。
      依托西南交通大学的综合性优势,形成了体育专业与校内各院系紧密联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管理为一体的特点。
      三、体育课程教学
      西南交大的体育人是有理由把他们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称之为“精品”的。“西南交大是常为新的”, 新世纪西南交大的体育课也给了西南交大学子耳目一新的感觉。体育课特色教学、网上成绩管理、教师实行挂牌教学、改达标为跳绳,这些革新举措使得西南交大体育人走在了体育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目前体育工作部申请的“西南交通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获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立项;“西南交通大学体育课教程”获成都市精品教材立项。教育报发表了“西南交大体育课学生满意度最高”的文章。
     (一)课程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1、爱好运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3-4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3、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运动能力;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三)课程设置
      1、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4个学期共计128学时的体育课程,学分为4学分。
      2、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在任一学期选修体育课程,每学期最多修1学分。
      3、学生获得体育课程学分并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升学、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4、在适宜情况下,开设研究生体育选修课。
     (四)课时结构
      1、为达到体育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完全开放式”教学。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上课时间的自由度。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4、校代表队及部分确有体育特长学生的专项体育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对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五)课程内容
      西南交通大学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开设兴趣选择项目、保健课。
       1、兴趣选择项目20项
       包括: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排球,手球,棒、垒球,游泳,健美操,体育舞蹈,健美(男),形体(女),艺术体操,自卫防身,武术,民族健身轻器械,滑冰。
      2、保健课
      为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的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学生需经校医院保健科认定资格后选课进行学习,获学分。
      四、课外体育活动
      一年一度的体育文化节是全校师生的盛会,也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检查,近30个师生体育组织,多种形式 、规模的体育竞赛、交流在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但具有健康的体魄,有一定的体育常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协会或俱乐部活动的参与,积极主动得到文化的熏陶和体育活动的磨练,提高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等,养成顽强拼搏的意志、吃苦耐 劳的品格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一)大型体育活动
     1、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是学校纳入教学计划的,是一学年中全校各院系最大规模的活动。比赛设40多个项目,参加的学生有1000人以上。
     2、大型团体操表演。“大型团体操表演”一般安排在学校田径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既是展示西南交通大学学生精神面貌、接受校领导和全校广大师生检阅的机会,也是向校领导和全校广大师生对体育教学成果的汇报。参加的人数在2000人以上。参加表演的项目有健美操、太极拳、太极剑、长拳、交谊舞、艺术体操等,并结合队形的变换,使我们的“大型团体操表演”气势磅礴 ,场面宏大,在音乐的陪衬下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体育协会活动
      由体教部教师指导及校团委管理下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在学校群众体育活动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大学体育的一大特点。充分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在协会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由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意识的增强,西南交通大学相继成立了30余个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居各学科协会数量之冠。鼓励和支持各种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开展体育活动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是通过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各体育协会开展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五、运动训练
      国家有“奥运争光”计划,目的是为国家争取荣誉。学校的体育代表队是学校的“闪光亮点”,也是为学校扩大影响,争得荣誉,对群体活动的开展起带头作用。西南交通大学是成都市第一批高水平运动队试办学校,目前西南交通大学共有十一支体育代表队,在校运动员148人,21名教练员。西南交通大学每年于元旦前后和3月底,由西南交通大学纪委、招生办公室、体育教研部联合举办面向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行的体育特长生选拔工作,挑选品学兼优、运动成优异的学生进入西南交通大学学习,体育特长生入学后 将按要求遍入学校体育代表队,在学习之余从事运动训练和参加校际竞赛,每年体育特招生名额为西南交通大学当年本科生招生人数的 1% 。 西南交通大学目前是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行车分会和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的主席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运动员学籍关系及日常管理由学生所在院系承担,体育工作部负责学生的业余训练,校学生工作部为体育特长生设立“创新奖”和“五四体育单项奖”,每年评选一次,体育特长生的获奖比例约为5% 和8% 左右,金额每年略有不同。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对于品学兼优,运动成绩优异的体育特长生,给予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机会,比例约为应届体育特长生的25%。
      六、与我校的对比及给予的启发
      西南交通大学与我校相比,在建校历史、学校规模、学校条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区别。所以,并没有我们可以直接借鉴和参考的地方。但是通过我们的考察和与相关负责人的谈话,发现在教学和体育管理方面两校都出现许多相同的问题,西南交通大学的解决方法还是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一)两校的不同之处
      1、学校的历史不同,发展历程不同,教学理念不同;
      2、学校规模不同、场地器材条件不同;
      3、教师人数及学生人数不同;
      4、课程设置及开课方式不同;
      5、开课形式不同,西南交通大学大一大二都为选修课。
     (二)西南交大给予我们的启发
      1、项目的设置不一定非要是正式的奥运比赛项目。通过对器材、规则的改变,使之更加适应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校的现有条件;
      2、采用积极的激励学生的教学方法,而非通过增加考试项目来强制学生学习;
      3、与学校相关部门合作处理如缓考、补考及重修的问题;
      4、减少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练习和比赛时间,通过比赛提高学生运动兴趣;
      5、灵活选择素质考试内容,督促学生发展各方面身体素质;
      6、可以考虑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班教学,以达到区别对待,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7、通过培养体育骨干,发展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8、精品课程(1)与普通课程(0.8)的系数不同,以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9、将训练时间算为课时鼓励教师带训练队参加比赛。

学校首页体育委员会数学建模部门信箱:jcb@ciir.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