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考察报告系列之四
———坚定理想信念 为人民大众服务
基础部 王琳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处汀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解放前,它是一个人口不满两千,稻谷不满万担的偏僻小山村。然而,它在我们的记忆中,却是个神圣而令人向往的地方。7月16日,我们终于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仰、对革命圣地久已想往之心,踏上了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进行学习考察。
这次学习考察,我们主要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井冈山大井朱德毛泽东故居、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北山革命烈士陵园、黄洋界哨口、茨萍毛主席旧居、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把考察活动作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如饥似渴地吮取革命圣地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我们这些两课教师来说,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井冈山的前辈先烈、井冈山的故事等等都不是我们所陌生的。然而,身临其境,看着今天的新井冈,思想畅游在八十年前的井冈山,我们依然深切地感受到在思想上受到了洗礼,灵魂上受到了振撼,精神上受到了鼓舞,无不为中华民族波壮阔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秀丽多姿的山川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了帮助大学生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任务。在价值取向多元化、个性不断得到尊重的当今社会,个人主义、崇尚自我发展、活在当下等思潮不仅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而且也被相当一部分当代大学生视为人生的真谛与追求。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将理想变为现实?确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个大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如何帮助学生们回答好这些问题,是我们两课教师面对的难题和肩负的责任。 曾有人说:“一个没有光荣历史的民族,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光荣历史、有了英雄的民族,而他们的后人不去学习他们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他们的英雄,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井冈山的学习考察,不仅让我们在重温历史中深刻领悟了井冈山精神,更重要的是体悟到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是对灵魂和信念的铸造与锤炼。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各种精神之源。江泽民总书记用24个字概括井冈山精神,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事实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的重中之重是“坚定信念,敢创新路”。
坚定的理想,不渝的信念
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革命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孙中山决定的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结了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同时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致使轰轰烈烈的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遇到惨重失败。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数以百万计的革命群众惨遭杀害,许多地方的党组织被打散了,不少党员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有的人叛变了、有的人颓唐了、有的人掉队了、有的人丧失了信心,已经发展到六万党员的党只剩下一万多党员,原来蓬勃发展的各地工会和农民协会,被查禁或解散,到处是腥风血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这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仿佛已经十分暗淡的艰难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革命信念,义无反顾地举起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反抗。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党领导的南昌“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接着,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相继爆发。当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于9月29日到达永新三湾时,部队人数已从五千减至不足一千,经过改编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10月7日工农革命军到达宁冈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起义的农军在宁冈会师,正式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2月10日,彭德 怀率领平江起义后组建的红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
巍巍井冈山,300多座山头,方圆500多平方公里,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井冈山斗争就是在这极其险恶的环境中进行的,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根据地军民同敌人作斗争?是什么力量造就了黄洋界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在龙源口战斗中,28团3营营长肖劲身负重伤,肠子都掉出来了,他用裹腿布扎好腹部,继续率部战斗,最后壮烈牺牲。班长马奕福为了扑灭敌人的机枪火力点,9次负伤,最后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掩护部队开展反攻。中共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在1929年1月不幸被捕,敌人对他许以高官厚禄,要他交待党组织情况,但他不为所动,敌人恼羞成怒,对他继续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不为酷刑所惧。敌人无计可施,便把他游街示众,他气宇轩昂,还向群众宣传革命必胜,反动派必亡的真理。敌人残忍的割下他的舌头,他便用脚趾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6个大字,最后壮烈牺牲。所有这些就是井冈山军民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胆忠心和坚定信念。双枪女将伍若兰,在敌人的酷刑之下,毫不屈服。她说:“革命一定会成功,你们一定要灭亡!”“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除非日从西方出,赣江水倒流!”
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是异常艰苦的,除了要粉碎敌人的围剿,莫过于红军当时的艰苦生活。在井冈山斗争中,我们的红军战士每天只有五分钱的生活费,但战士们却节省出两毫钱用来支援伤病员;受伤的红军将领把战士看自己带来的一点点食盐积攒起来,在最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化成食盐水给伤员消毒,自己最后因感染牺牲。这是一种信念的力量支撑着他。红米饭、南瓜汤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美好。在大井、小井我们看到了当年红军以稻草为被的地铺,在黄洋界我们见到了朱德用扁担带领红军战士运粮的陡峭山道,面对白色恐怖和艰苦的生活,革命队伍中有的即使上了井冈山后来又逃跑了,个别的甚至叛变投敌,但为什么就有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在井冈山继续斗争,就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具有坚定理想与信念,针对党和红军内的一部分同志对革命前途产生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情绪,毛泽东在井冈山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宁岗调查》等著作,认真的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与前途,对克服党和红军内部产生的悲观情绪,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起了极其重要作用。1928年12月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文件《共产主义须知》明确提出,共产主义者就当“不畏难,不怕死,,为主义而牺牲”。
依靠群众,以人民的利益为本
历史已经证明,人心决定向背,向背决定成败。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忠实履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依靠群众,不折不扣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奠定了井冈山斗争胜利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无论是“打土豪,分田地”,还是“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都始终把人民群众摆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视为最高利益。井冈山军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结成的鱼水相融、血肉相连的亲情关系,是井冈山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法宝。而井冈山的先辈们对待事业、个人、婚姻和家庭道德故事,更是共产党员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有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那么一批共产党人,为了共产花开,有的毅然告别了和睦温馨的家庭,有的不惜抛弃了原来达官贵人的生活,相当一批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不能不使今天的每一个人肃然起敬。在红军医院旧址介绍了这样一名女共产党员,她的名字叫曾志,曾经是夏明翰烈士的弟媳,1926年参加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秋收起义失败后,随着毛泽东上井冈山,担任红军医院党支部书记,由于当时处于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她把生下的她和丈夫夏明震的第一个孩子交给当地群众抚养。在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夏明震牺牲了。她随红军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又与红军干部蔡协民结婚,在福建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孩子,同样交给了当地群众抚养,蔡协民牺牲了,党派她到厦门从事地下工作,在这里,她结识了她的第三任丈夫。后为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的陶铸,在延安生下女儿陶斯亮,就是原来中学语文教本里那篇怀念父亲陶铸的催人泪下的《一封终于没有发出的信》的作者。全国解放后身为党的高级干部的曾志终于找到了在井冈山和福建生下的两个孩子。这时他们都已变成了土生土养的纯粹的井冈山人和福建人,连姓氏也随了抚养人,但曾志同志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权力而改变这两个孩子的一切,象井冈山的青松和翠竹一样,他们一直扎根在江西、福建农村这块红色土地之上。在红军医院旧址,我们还看到了曾志同志晚年与这两个孩子以及他们的子女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合影,所有这些,曾志同志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夫妻之爱、儿女之情的光辉典范。曾志在晚年对儿女坦露心迹:“只要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我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因为我不仅是一个女人,更是一名战士”,“ 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二年四个月中,就有4.8万多革命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碑刻在烈士名录上的只有15744名,还有3万多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这些先烈为了什么?为名、为利、为升官、为发财?都解释不通。那只有一个解释,他们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全国人民的解放而无私奉献了一切。井冈山精神是什么?那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切为民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大潮中,不正是我们要大力弘扬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