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师资力量 > 政治理论教研室

井冈山考察系列报告之一-邵慧萍

2010-04-12


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井冈山之行的感想

基础部 政治理论教研室 邵慧萍

      井冈山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山幽壑深,奇峰峻岭绵亘五百里。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2009年7月16日,我们基础部政治理教研室全体教师赴井冈山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和学习。 

      井冈山之行拉近了现实和历史的距离,使静躺在书中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的历史画面,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带我们进入到那硝烟弥散的革命岁月。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革命先驱为理想矢志不渝、不畏牺牲的必胜信念,我们仿佛看到了军民团结、前赴后继的斗争场面和根据地民主和谐、上下齐心的社会面貌。 

      井冈山是令人感叹的,它带给我们的触动和思考远远超出了我们来井冈山之前的想象。追忆过往、睹目现在、展望未来,井冈山留下的宝贵的革命经验和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这难道不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良方和良药吗?正如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井冈山时所说的,“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 

一、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 

      胡锦涛强调,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加强团结、形成合力,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用优良的作风保证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可以概括为两大主题:第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对这两个主题的回答,就构成了执政党的两大基本任务:一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执政60年来所做的一切,实际上都是在探索、思考、回答这两个主题,我们党的全部经验教训也都集中在这两个问题上。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江泽民把党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变化概括为这“两个成为”。这两大历史性变化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我们党已经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和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这里“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是两个关键词,它标明了我们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从执政党的特点出发去认识、研究、解决党的建设的一切问题,这是我们进行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两个成为”给我们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党所处的环境、地位,面临的形势、任务、主要矛盾,以及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迎接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进一步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即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弘扬井冈山精神,党要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完成其所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执政,防止以党代政,努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批评过“以党治国”的思想,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曾指出:“党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威权,政府的威权却差得多。这是由于许多事情为图省便,党在那里直接做了,把政权机关搁置一边。……以后党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国民党直接向政府下命令的错误办法,是要避免的。”然而在实践中,“以党治国”的倾向一直难以克服。 

      这种执政方式的特点是:党不仅是领导核心,而且以公共权力核心的角色,直接指挥国家政权机关作为或不作为;党居于公共权力机关之上,与其存在上下级关系;党指挥人大和一府两院,并通过委任干部,控制选举程序和候选人的产生方式,向党组织委任方式倾斜;党管决策,承担了许多政府机关的职能。同时,党通过重政策、轻法律的公共权力运作手段,直接有效地发号施令,甚至以政策代替国家法律。这种执政方式在革命和建设的特殊环境中曾发挥过一定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问题和弊端:一是由于党过多地干预国家和社会事务,削弱了对国家和社会总的政治领导,易造成党的重大决策的失误;二是制约了国家机关的自主发展;三是淡化了社会的法律观念,致使人民群众只知道党的指示、决定和政策,不知道国家的法律、法规,严重影响了人民树立法制观念,不利于国家的法制建设。  

      我国宪法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同时又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但如何理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落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如何把党的意志和愿望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这仍然是需要探讨的重大问题。 

      目前以党代政和以党代法的现象依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于各级党委,干扰了政府的依法行政和法院的独立司法。要理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根本权力体制的关系,理顺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理顺党的领导与政府的行政权力和法院的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创立一种一党执政条件下的权力制衡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同时还要理顺党与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保障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和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力,使它们真正成为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执政党应该依据宪法和法律协调和仲裁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不能直接包办和代替它们的权利和义务。 

三、弘扬井冈山精神,党的各级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进取意识 

      一个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其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之前要艰难得多,风险也大得多。从一定意义上说,执政时间越长,越容易使人麻痹,产生居功自傲思想。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始终保持头脑冷静、戒骄戒躁。曾庆红在井冈山干部学院视察时一再强调,必须长期不懈地用井冈山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党员干部。
 
      责任意识源自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支配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灵魂和立身之本,是人们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是磨练意志品质、升华思想境界、进行自我修养的终身课题。胡锦涛指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当年,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闹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就是要为人民谋解放、谋幸福,开创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要继续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然要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传统,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既要体现在制定和贯彻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也要体现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 

      责任意识也源自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具备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一个领导干部,对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成熟的表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利党、利民;反之,就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党章中明确规定了,“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应该认真学习体会“依靠群众”这一井冈山革命传统,关心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斗争取得胜利的法宝。在井冈山,红军经常帮助群众割稻子,红军在战斗中缴获了一些食盐,都要分一部分给群众。看到当地占人口5%以下的地主占有60%以上的土地,毛泽东在湘赣边界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土地革命,使贫苦农民分得土地,井冈山的农民从内心喊出了“共产党万岁”,誓死跟着共产党打天下。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了,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性质决定权力的功能,为人民服务应该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政治伦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各级干部必须有忧患意识,在忧患中增强责任意识,进而把压力变成动力。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是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的光荣传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问题。井冈山市委书记王晓峰进一步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我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坚忍不拔的崇高品格和源自民族灵魂深处的强大凝聚力和推动力。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是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推动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加强党的建设、教育人民、团结群众、凝聚力量、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

(2009.8.15)


学校首页体育委员会数学建模部门信箱:jcb@ciir.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