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课程思政与人文教育的有益尝试——沈永福教授
作《文化乡愁与文化自信》专题报告
11月27日下午,由我校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校级学术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讲堂"(第五讲)在北京校区致远楼909报告厅举行。讲座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永福教授,作了题为《文化乡愁与文化自信》的专题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和学校各专业的110多名学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凤月教授主持。

曹凤月副院长在主持中讲到,根据教育部的指示精神,学校各专业在专业教育中要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今天,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思政讲堂”为大家进行人文拓展,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很多精华。在当今时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高科技互联网突飞猛进,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传统价值观念遇到冲击和挑战。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日趋复杂化,各种价值观念风起云涌,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乡愁”是时代的乡愁,如何在迷茫徘徊中找到“回乡的路”,坚定、从容、自信的走向目标,是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要面对和思考的大课题。沈教授的《文化乡愁与文化自信》,将为大家解读、回答这个时代难题。

沈教授从传统文化的传承视角,将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娓娓道来,他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事例向在场师生们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兴盛与失落。他认为,中华文化是守望田园、顺天应时的农耕文化,是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价值文化,是民族融合与和谐发展的族群文化,是开放而不主动传播的文化。作为当下的年轻人,我们应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虽不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但却是没有中断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时代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方面的不足。紧接着,他指出当前国内和西方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存在诸多误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哲学、没有信仰、没有科学,他认为造成这种误读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片面了解,二是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概念范畴的理解不同,三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阐释和宣传不足。
新时代下,如何让失落的传统文化回家?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复苏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才能创造出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文化。

最后,李妍妍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对于沈永福教授的讲座给予高度概括和评价。李老师认为,沈教授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
沈教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宏观上勾勒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阐明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失落,指出了文化乡愁与归依;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在中西的对比中论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严谨的学术担当澄清了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误读;以前瞻性哲学思维提出了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的“双创”。在沈教授的讲座中,旁征博引,史论结合,娓娓道来,既有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又有趣味横生的案例故事,为青年学子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窗口。

在场的110多名师生,被沈永福教授高深的理论、丰富的知识、雄辩的口才深深地吸引着,全神贯注地聆听了一个多小时。沈教授的讲座为同学们进行了一堂生动的人文教育课,普及了中华传统文化,辨析了中西文化的异同,确立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展开了一幅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靓丽图景,坚定了同学们文化自信的决心,为文化自信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