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届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简介
2010年12月3日,由我系主办的“畅想劳动科学的未来——首届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的共邀请到了14位发言人,其中9位来自我系,2位来自我校公共管理系,1位来自我校工会学系,此外,还分别从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各邀请到了1位同学参加。14位在校生依次发言,济济一堂。
2005年9月,随着第一批主修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生踏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大门,“劳动关系”正式由一个研究方向成为一个专业,而我校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开设“劳动关系”这一专业的高等院校。五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劳动科学人才,也在学生科研方面积累了累累硕果。当今中国正处于劳动关系的转型时期,
以“低人权优势”为特征的低成本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在即,中国即将进入以工资集体协商为核心的劳资自治时代。在此背景下,召开一个学生劳动关系论坛,让劳动科学的“明日之星”们聚集一堂,展现劳动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
论坛于上午9时开始,林燕玲教授代表我系致词,受邀参加的院领导沈琴琴副院长和杨汉平副院长代表学校致贺词。沈琴琴副院长回顾了我校劳动关系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2004年与乔健主任等主要系领导合作申请劳动关系本科专业时的情景。杨汉平副院长在致辞时表达了对我系举办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的由衷赞许,以及对劳动学科蓬勃发展的欣喜。
二、论坛主要内容
(一)论坛过程
论坛的主要内容分为优秀论文展示、特邀专家点评和参与人员交流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相互穿插,而优秀论文展示无遗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论文展示分大学生就业博弈、工资协商和劳动标准、中国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特殊角色、劳工政策与劳动管理等四节进行,由我系许晚晴和刘卓儒两位同学主持,每一节演讲结束后,都有一位同学对该节诸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点评涵盖演讲内容涉及的社会问题、发言人选择的研究方法、发言人论文的借鉴之处和不足之处等多方面内容。在点评后的讨论中,在场同学踊跃发言,向发言人提出自己的问题,部分参会老师也就相关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场面相当热烈。
(二)优秀论文展示、点评及互动
在第一节的“大学生就业博弈”中,亮点出现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魏薇同学主讲的论文“劳动争议调解的信赖与互动”中。魏薇同学指出,我们可以从劳动争议调解的主体以及其机制运行入手,在调解中建立互动机制。劳动争议调解的互动机制包括资源整合、达成协议、和谐关系三个环节。其中,资源整合可以通过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制度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加以改善。

和谐的劳动关系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在现实运行中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冲突。魏薇同学在回答现场提问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劳动关系在运行中不可能不产生矛盾,就像人总会生病。我们需要的是为“疾病”的到来做好预案,以便在劳动争议发生时能合理合法地调解、仲裁、审判。真正需要的,是一套化解矛盾、处理劳动争议的体制,给劳动者一个合理发散不满情绪的渠道,给劳动关系一个合法处理双方争议的机制。
相比于其他各节,第二节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点评。第二节“工资协商和劳动标准”由我系石子剑同学点评,石子剑同学一反其他点评人的“温和”作风,对本节三位演讲人的展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不论是其出彩之处还是不足之点,都给予了其如其分的评价。在点评中,石子剑同学还结合演讲人的论文,对实地研究时样本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对于在场同学日后的研究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节的主题是“中国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特殊角色”,按照本节点评人朱骁尧同学的观点,这一节中四位主讲人分析了我校的上级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全总的“同事”——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在这一节中,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赵亚鹏同学在其演讲“群体性事件与中国工会”中,展示了他数年来收集的劳动者集体性争议的资料,展示了其中的100多个案例,通过对比有工会介入的劳动者集体性争议和没有工会介入的集体争议,以及工会在介入时发生的不同作用,指出工会应在劳动者群体性事件中主动介入、发挥积极的作用,以帮助其向合理的方向疏导并维护劳动者权益。同时,地方政府也应给与工会必要的支持。
本节的另一个出众之处是发言人中有一位来自涿州的09级同学章天一。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章同学虽略显生涩,但他通过直接使用劳动关系理论,在“浅析沃尔玛允许其在华企业建立工会”的主题演讲中利用John W.Budd 教授“雇用结果的决定因素图”,系统分析了在工会的建立过程中全总与沃尔玛的博弈,让我对中国工会,尤其是全总和企业工会有了更多的了解,获益良多。闻效仪老师以主动提问的方式对这位年纪最小的演讲人给出了特别的关注,章天一也成为了论坛中唯一一个受到老师提问的同学。
第四节的议题涉及劳工政策与劳动管理,四位演讲者的主题相互呼应:汤茂立同学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调查报告”中指出了《劳动合同法》实施近三年来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如试用期、劳务派遣等。随后的陆钧承同学在其“北京地区NGO在农民工维权中的作用”中为《劳动合同法》在实施中的不足提出了解决方案:促进民间组织的发展,让民间组织弥补政府和工会在劳动者维权上的不足。而之后的曾博同学和谢恒同学分别通过2010年法国罢工和海底捞对员工的软控制这两个个案,就劳动关系三方中的两个“实权方”——政府和企业如何调节劳动关系、分配劳动利益,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论坛由我系学生会主席幸瑞雪同学做总点评。幸瑞雪同学结合劳动关系相关知识对14名发言人的演讲进行了清晰透彻的评论,对其中的精彩之处进行了回顾,也发表了对部分问题的个人见解。值得注意的是,在点评章天一同学论文时,幸瑞雪同学提到“这是一篇让我在连续看完数篇论文,精神疲惫、反应迟钝后瞬间精神抖擞的报告”,认为文章通过对沃尔玛面对的客观中国社会现实环境及其自身发展所遭遇的瓶颈,将二者博弈过分阶段论述,“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一)学院特色,系部特色
作为第一个开办劳动关系本科专业的学校,我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劳动科学研究和工人运动教育上已取得了累累硕果;作为具体设立劳动关系专业的劳动关系系,我们劳动关系系在我校劳动科学的研究上无疑具有主导地位。作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主导性系部之一,我系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性的劳动关系论坛。此次我系又成功举办了学生劳动关系论坛,选送了最多的演讲人,也有最多的老师参与现场互动,这一切无疑都充分体现了学校特色和系部特色。
(二)“学生”特色
本次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虽由老师提出,但从最初的设计、筹备、主办,直到最后的成功举行,全部由学生策划、主持,体现了“学生论坛”的特色。能够举办这样论坛并邀请到不同系部、不同院校的同学参加,展现了我系同学优良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我系老师在数年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成功培养。演讲人的研究无一不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其论文无一不凝聚者老师和同学的心血。此次论坛“学生”特色的十足彰显,是广大学生的成功,也是老师的成功。
(三)选题广泛,涉猎劳动学科的各个领域
纵观本次论坛14位演讲人的选题,其内容涉及劳动科学的各个领域:既有直接关乎劳动关系和谐运行的工资集体协商,又有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员工控制;既有涉足社会保障的农民工维权,也有立足于劳动经济学的就业期望调查。除此以外,还有同学对劳动关系背后的社会体制进行了研究,如威权主义和法团主义,可以说几乎涉足了劳动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此广泛的涉猎,也彰显了劳动科学发展的欣欣向荣之势。
论坛由乔健系主任致论坛闭幕词。乔健主任在致词时指出,在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体制渐趋市场化、工人由过去的一个几乎不变的常量逐渐转变为一个越来越具有主体意识的变量、工会改革步入深水区、雇主也开始产生自身的劳动关系调节策略时,举办这样一个学生论坛、培养劳动学科后起之秀的意义。乔主任表达了对首届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顺利闭幕的欣慰,也鼓励大家在劳动科学领域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就,并表达了将此类论坛继续下去的美好愿景。第一届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已顺利闭幕,我们明年再见!
(陆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