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奖项公布,来自我院19新闻的王艺琳、陈冠林、梁家诚、张一荻、胡樱馨等五位同学的作品《“待”我去看》在来自全国622所学校3561支队伍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华北赛区二等奖的好成绩。
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是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浙江省嘉兴市委市政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承办,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提供支持的比赛。
我们采访到了五位获奖者,相信他们对于作品有着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理解。
Q:你们视频创作题材和灵感来源是什么?
A:在视频策划阶段,我们针对“红色旅游”的主题开始对华北地区的红色旅游景点和革命故事进行收集和分析,在很多视频资料与文字资料当中不乏战争期间的家书与信件。在战士和百姓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对外来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渴望和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如果那时的他们能够看到现在祖国的发展与繁荣,那一定会为中国的英雄人民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多希望你能‘待’我去看,也感谢你‘代’我去看”这样的视频主题油然而生。(陈冠林)
Q:作品中选择两个时间线交织的叙事手法,这种手法对于作品的呈现有什么好处?
A:在视频主题敲定为《“待”我去看》后,我们拟定拍摄时通过分屏的方式对作品进行叙述,但是在脚本写作中发现了无法真实模拟还原抗战场景这个缺点,这就导致分屏同时呈现内容素材量差异较大,于是我们最终采用了两个时间线交织的叙事手法,最大程度在保留我们最初视频主题的同时通过双线叙述让观众能够看懂我们这个作品,并且产生共鸣。这样的叙事手法既克服了素材收集的困难,也减轻了后期视频剪辑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量。(梁家诚)
Q:在作品策划、拍摄与剪辑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A:我们的匆忙主要体现在了拍摄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频取景地并不算很多,但是对于只有两天拍摄时间的我们来说完全已经是超负荷运转了。我们去万安公墓的时候恰好是清明节当天,前往公墓的车流量很大,我们坐的车寸步难行。因为赶时间,我们只能下车走很长很长的路进公墓。回想起来还是挺佩服当时的大家的,每个人都在烈日下举着很重的拍摄设配,虽然已经筋疲力尽,但没有一个人有半句怨言。
等素材全部拍完开始剪视频的时候已经离上交只有三天了,而我们真正把视频剪完的时候其实离提交的截止时间只有15分钟不到了。作品上交的那个晚上真的很惊心动魄,我们学校的网比较慢,我前两次上传都失败了,第三次传到80%左右就一直卡着不动,卡了快五分钟,那时候距离截止时间也只有5分钟不到了。我看了看时间抱起电脑就往寝室外面跑,一直跑到了奶茶店,连上了网才最后成功上传。上传成功的时候离截止时间还剩一分钟。
现在回想起来,从策划到拍摄到最后剪辑,其实抓狂的时候还真不少,但每一次的困难都引刃而解了,或许就是因为大家都拧成了一股绳,心里只有一定要把视频做好这个信念吧。(张一荻)
Q:你们最喜欢的画面或情节是哪一段?为什么?
A;我最喜欢的画面是视频的结尾总结。我们的视频以“信”为线索,从一位想“待”解放后看看新中国的八路军战士的家书,到一位生于新时代的青年人“代”他看到这一切,从“待”到“代”的过渡串起了视频的整条故事线,也给我们的拍摄工作画上圆满句号。视频里的每一帧画面、每一处文字都是我们的心血,当“春风带着书信来了”,我们的全力以赴也得到了回报。这一刻的心情是欣慰的,我想对我们团队的小伙伴们说,你们辛苦了,大家真的都很棒!(王艺琳)
Q:据了解,五位同学都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大学生记者团的校园记者,你认为平日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作品的生产有什么促进作用吗?
A:记者团的宝贵经验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都选取了自己在工作中十分擅长的方面负责,一荻同学和家诚同学负责摄像与剪辑,艺琳同学负责整个框架的叙写和文字的斟酌,冠林同学在剧情创作和行程方面全身心地帮助大家,而我则是一遍遍地打磨策划的终稿,每个方面都是我们在记者团近两年工作积累的迸发,也让我们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在自己擅长的方面为团队贡献了力量,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可贵的。(胡樱馨)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