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关“高中双休”的词条在网络引发热议,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全国多地的高中学校正在试行的周末双休制度。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于沉重的升学压力,高中生的周末时间被学校“征用”来学习,名义上的双休变成了单休、月休等。换算下来,相较于“征用”之前,学生要多上大概三十天的课程,这还不包括学生自行在校外补课的时间。在这种休息制度之下,学生被迫投入到长时间的学习中,难以得到充足的休息。短期来看,会造成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从长远来讲,休息时间的不足甚至缺失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响。《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的调查显示,高中生的睡眠平均时间仅有6.5小时;睡眠令和双减政策实施后,六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减负政策的实施对于学生的睡眠影响可见一斑。
而“高中双休”政策的出台,也正是对学生“减负”措施的进一步优化。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尝试更多可能的机会。无论是完成家庭作业还是进行课业辅导,大多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而剩下的一天,学生可以去尝试一些新的领域、培养兴趣爱好等。这也能够为之后的专业选择打下基础,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一味的依从于他人的建议。虽然有部分人对双休政策的真实性和持久性产生质疑,但大部分的在读高中生以及大学生对此持支持态度,发出了“早该这么做了”以及“高中生终于熬出头了”的感慨。
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
不过,对于双休政策,另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家长却有些不一样的看法。
一部分家长对于“高中双休”持肯定态度,其原因与学生类似,认为双休有助于学生调整作息,弥补工作日的学习带来的睡眠不足等问题。同时,他们觉得双休日是一个很好的培养亲子感情的机会。工作日时,学生由于学业压力,等到回家时已经很疲惫了,家长与学生往往很难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深入的交谈,增进彼此的了解。休息日通过削弱学业带来的紧张感,营造出了一个更加轻松、适合交谈的氛围,从而提高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但是对于另一部分家长来说,“高中双休”政策的实施却是难以接受的。这些家长反对的重点也很明确,即“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周末和平时的工作日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学生的主业都是学习,只不过工作日是统一在校学习,家长能付出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接送以及课业辅导上;而休息日是在校外的补习班或者在家进行学习,家长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甚至监督学生们学习。并且考虑到部分家长在教育专业性上的欠缺,休息日的辅导效果可能远低于在校。再进一步考虑,工作日学生统一在校进行学习,大家都是从同一个老师那里学习到知识,此时的教育是相对公平的。而可能在休息日进行的校外补课则不然,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借由教育资源的质量与其他人拉开差距。
另外,休息日的学习内容中到底有多少能够被学生理解、吸收,也是家长们担忧的问题之一。脱离了学校的学习氛围、缺少老师的监督以及学生之间的暗自较量,这时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自律性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家长们看来,有些学生正是缺少这种自我约束力,所以并不适合在家学习。
图源网络
从家长们的看法中不难发现,他们对于高中双休政策产生分歧的关键就在于对于休息日的理解——休息日该不该休息。
针对这个问题,如果换个对象,比如问一个公司职员说“休息日应不应该休息”,答案一般都是“应该”。但是,为什么将对象换到高中生上这个问题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产生如此大的分歧呢?
也许,“谁做决定”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双休政策最直接影响到的是学生,接下来才是家长。 但是实际上拥有选择权的却不是学生,而是替学生做决定的家长。
替别人做决定,就意味着要为这个决定承担相应的后果。如果双休制度实施以后,学生的成绩因为相关的原因而下滑,他们是否会对此产生不满?这些不满是不是要由家长来承担?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部分家长选择了一个十分保守但同时也十分安全的选项,也就是反对双休,让一切恢复原状。这样,即便学生会有不满的情绪产生,也会因为一直以来的“习惯”而被弱化。
同时,双休政策影响的不只有学生和家长,还有学校。
学校以教育为本,以学生为根。最能直观的衡量学校优劣的,就是升学率了。对于学校来说,在校学生的联考成绩、毕业生的高考成绩和最终去向对学校的影响是重大的。它们会影响学校对外的名声、接下来的生源质量以及教育资源的获得。而拒绝或者是推迟双休政策的实施,在借由“题海战术”提高具有相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中本校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迎合了部分家长的需求,对生源有潜在的正面影响。所以,基于升学率、基于校际竞争、基于教育资源,双休政策的实施在学校层面同样面临阻碍。
但是,对双休政策持反对态度的部分群体的行为其实是本末倒置,基于为学生“减负”而实施的政策实际上只是将周末“还给”学生,让学习与考试从一味的卷数量、卷时长回归到提效率、重质量;让学习从单一、刻板的纸面上的工作变成全面多样的兴趣的培养。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所认为的——双休日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发展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锻炼的窗口期,给学生的成长留出喘息空间,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不可否认,在“减负”制度的推行中会遇到如高考竞争压力过大、传统的成绩至上观念、教育资源倾斜等困难与阻碍。但是,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现在有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和强基计划丰富学生的评价标准,弱化成绩至上的观念;也有引入ai辅助学习、使用云教育平台等弥补教育资源倾斜的现状……所以我们不应因短期的负面影响就因噎废食,产生过分的抵触心理。要相信,随着双休制度的不断完善,未来的教育成果将不再是重复的“流水线产品”,而是一个又一个独特且唯一的个体。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