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短评
一块三明治的三重失守:食品安全容不得“捂”与“拖”
小区门口,宝马车主见车与三轮车剐蹭,下车就怒斥大爷赔车。大爷嚼着黄瓜上前,用抹布擦掉“刮痕”——原是雨天甩上的泥巴。围观者哄笑,车主红脸开车溜走。(9.6头条新闻)
短评:
先发火,结果脸被打肿!
男子偷香肠嫌难吃,反找失主合伙开店
一男子偷邻居晾晒的香肠,尝后嫌难吃,竟主动找到失主,提议对方出钱、自己出“技术”合伙开店。失主又气又笑,拒绝后调侃其“偷都偷不明白”(9.20澎湃新闻)
短评:
偷东西偷成商机,绝了!
两榴莲商贩斗气,互扔榴莲入河
安徽亳州两位榴莲商贩起争执,竟比起往河里扔榴莲。一个个榴莲“扑通”入水,围观者劝都劝不住,最终两人望着空摊位,只剩互相埋怨,损失数千(9.18新浪新闻)
短评:
斗气一时爽,钱包两行泪!
萌娃误把狗粮当零食,吃完直咂嘴
宝妈转身拿东西的功夫,1岁萌娃爬上狗窝,抓起狗粮往嘴里塞,嚼得津津有味。宝妈发现时,娃正咂嘴回味,狗狗蹲旁边一脸“懵圈”,宝妈又气又笑。(9.22微博)
短评:
狗狗:我的饭咋被偷了?
男子为躲催婚,谎称“被公司派去南极”
江苏一男子国庆躲催婚,骗家人“公司派去南极考察”,还P了雪地工作照。结果亲戚刷到他在家撸串的视频,截图发家族群,男子当场“社死”。(9.25人民日报)
短评:
撒谎一时爽,圆谎火葬场!
大爷误把导航当“导游”,跟它聊一路
大爷第一次开新车用导航,把语音提示当“导游”,全程搭话:“左转啊?知道了”“限速60,听你的”。路过菜市场还问“这儿能买菜不”,老伴在后座笑到肚子疼。(9.15澎湃新闻)
短评:
导航:这活儿不好干!
女子晒被子忘收,被子“挂”树上过夜
女子晒被子后出门逛街,回来发现大风把被子吹到树上,挂在树杈间像面“旗帜”。她搬梯子够了半小时才取下,邻居调侃“你家被子在树上看风景呢”。(9.23新浪新闻)
短评:
被子:今日份高空体验!
新闻快评
一块三明治的三重失守:食品安全容不得“捂”与“拖”
9月17日,习水县政府接到县卫生健康局报告,有患者在县人民医院就诊时反映,食用“三明治”糕点后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经排查,该糕点为习水县麦可美加乐食品厂生产,截至9月21日17时,住院观察治疗136人,其中含学生89人,学龄前儿童10人。(9.20极目新闻)
快评:
当5岁儿童因食用“营养早餐”三明治引发肾积水、89名学生集体住院观察,贵州习水这场由沙门氏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早已超出“偶然事故”的范畴。一块售价8元的三明治,撕开的是食品企业、监管体系与危机应对的三重漏洞,更刺痛了公众对“日常饮食安全”的基本信任 。
企业责任的“摆烂式”缺位,是事件爆发的直接根源。涉事的“麦可美加乐”作为当地知名品牌,12年间积累的口碑本应建立在严格的品控之上,但实际生产环节却布满隐患。三明治中的火腿、鸡蛋等食材本就是高风险载体,需经过生熟分区、工具消毒、操作人员手部清洁等多重关卡防控。而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指出,此次污染极可能源于“切生肉后未洗手处理熟食”“操作台混用”等低级违规操作,暴露的是企业对食品安全规范的彻底漠视。更令人震惊的是,“问题三明治”从9月15日持续售卖至17日,即便16日已有家长报警反映问题,门店仍未停止销售,任由风险扩散,这种“明知有险仍放行”的行为,比操作失误更不可饶恕 。
监管响应的“滞后性”失察,让小隐患酿成大事件。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价值,在于“防患于未然”与“止损于初期”,但这两点在此次事件中均未体现。根据通报,涉事食品厂统一生产配送8家门店,本应处于常态化监管覆盖范围内,但沙门氏菌污染的三明治能连续三天流入市场,说明其日常抽检、生产环节检查等制度形同虚设。
一块三明治的安全,从来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此次事件中,沙门氏菌可以通过规范消杀清除,但公众信任的修复却需要更长时间。对涉事企业的“严肃处理”不应止于停产整顿,更需追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监管部门除了事后追责,更要补上日常监管的“漏洞”,让抽检不再走过场。
食品安全从来没有小事,当每一块三明治都能守住操作规范,每一次投诉都能得到即时响应,公众才能真正放下“吃饭先查品牌”的焦虑。毕竟,消费者需要的是“放心早餐”,而不是“住院套餐”。
居民楼里的灵堂:民生痛点背后是治理“堵点”
9月24日四川资中有市民反映,县城北门外的两家殡葬一条龙店长期非法租用居民楼设固定灵堂,收取费用供他人停放遗体和办理丧事,除了质疑其非法牟利,治丧时的鞭炮声和敲锣打鼓声还严重扰民。(9.24红星新闻)
快评:
殡葬店租用居民楼设灵堂,一边是逝者家属的治丧需求,一边是周边住户的生活安宁,这场矛盾看似是邻里纠纷,实则暴露出基层殡葬管理的诸多漏洞,更折射出公共服务供给与民生需求的错位。
从法律层面看,涉事殡葬店的行为早已触碰红线。《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明确禁止在公共场所、居民楼内开展经营性殡葬服务,可违规行为仍能长期存在,这背后是监管的滞后性与松散性。相关部门直到居民投诉后才介入约谈,缺乏日常巡查与动态监管机制,给了违规经营者“钻空子”的空间,也让居民的权益长期处于无人守护的状态。
从民生层面讲,这场纠纷的核心是治丧需求与居住权益的失衡。殡葬服务本是民生刚需,但当前部分地区公益性殡葬设施不足、服务覆盖不全,导致一些家庭不得不寻求“民间渠道”。涉事殡葬店正是抓住了这一供需缺口,将居民楼变成盈利工具,却忽视了对其他住户的影响。这提醒我们,治理违规殡葬行为不能只靠批评教育,更要从源头解决问题,加大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拓宽正规殡葬服务渠道,让群众有合规、便捷的治丧选择,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居民楼灵堂”这类矛盾。
此次事件也反映出基层治理中“民生温度”的缺失。在处理纠纷时,相关部门不仅要纠正违规行为,更应兼顾逝者家属的情感与居民的生活诉求,通过沟通协调找到平衡点。比如建立社区治丧服务指引、开通殡葬服务热线等,既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体现治理的人文关怀。
居民楼里的灵堂虽小,却照见了基层治理的大问题。唯有把监管前置、把服务做足、把民生放在心上,才能破解这类两难困境,让殡葬服务回归公益本质,让居民生活重拾安宁。
女童卡喉危急!海盐民警紧急施救,隔代照护急救知识缺口引关注
9月12日,浙江海盐县一小区,一名老人抱着一位三岁儿童向周围寻求帮助,因时间紧急,情况危急,陈海波警官立即对其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法。在孩子顺畅呼吸后,被送往医院。经医生检查,目前孩子已无大碍。(9.25央视新闻)
快评:
海盐民警陈海波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救下卡喉女童,不仅让人看到基层民警的责任与担当,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今社会隔代照护中普遍存在的急救知识缺口。让人们深刻反思,当老年人成为孩子日常照护的“主力军”,他们手中是否握有守护生命的“急救钥匙”, 这场救援的“幸运”背后,藏着太多令人后怕的“偶然”。若民警没有恰巧在附近开展工作,若他未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若现场无人敢上前施救,2岁女童的命运可能就此改写。女童奶奶面对孩子窒息时的手足无措,恰恰是千万隔代照护者的真实缩影:他们怀着对孙辈最纯粹的爱,包揽了喂饭、穿衣、陪玩的日常,却往往在“突发意外”面前陷入“想救却不会救”的困境。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父母为生计奔波,将孩子托付给祖辈照料已成为常态;但与之不匹配的是,针对老年照护群体的急救知识普及,却始终处于“碎片化”“边缘化”的状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儿童意外急救的“黄金时间”往往以“秒”计算。就像此次女童遭遇的气道梗阻,4-6分钟内若无法打通气道,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而烫伤、溺水、跌倒等常见意外,也需要照护者在第一时间做出科学应对。但现实中,不少老人面对意外时,要么因慌乱采取错误方法,比如孩子卡喉后用力摇晃、烫伤后涂抹牙膏,要么就只能被动等待救护车,错失最佳救援时机。这种“爱莫能助”的无力感,不仅可能威胁孩子的生命安全,更会给老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这个角度看,给隔代照护者补上“急救课”,不是“额外要求”,而是保障儿童安全的“刚需工程”。
那么,如何让急救知识真正“走进”老年人的生活?这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推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景,应当承担起“普及主阵地”的责任:如制作“图文版急救手册”,配上醒目的图片,把复杂的说明简化成“拍背要拍哪里”“按压要用多大劲”等通俗语言,;甚至可以组织“急救模拟演练”,让老人们在角色扮演中熟悉流程,减少实战时的慌乱。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也应主动“下沉”服务,定期走进社区开展公益讲座。而子女们吏应该抽时间陪父母一起学习急救及相关知识,帮他们标注重点步骤,让“学急救”成为家庭共同的责任。
当然,儿童的监护人们不能忽视老人学习急救知识的“特殊性”,他们可能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这就需要普及方式更加“人性化”。比如,用短视频平台推送“一分钟学急救”的趣味内容,通过直观的演示降低理解难度;建立“邻里互助小组”,让学会急救的老人带动身边人一起学习。唯有让急救知识变得“好懂、好记、好用”,才能真正打消老人的学习顾虑,让他们愿意学、学得会、用得上。
当每一位隔代照护者都能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当社区、家庭、社会共同织密儿童安全的“防护网”,孩子们才能在更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毕竟,守护孩子的生命,不仅需要“偶然的幸运”,更需要“必然的准备”;而这份“准备”,正是社会对儿童最温暖的承诺。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