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返乡故事”主题实践活动
三等奖作品
作者:李润熙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江南名城,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既有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温婉诗意,又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在苏州的大街小巷、市井村落,生活着无数平凡而又独特的小人物,他们的故事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虽不耀眼夺目,却共同照亮了这座城市的烟火人间。趁着寒假返乡,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聆听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奋斗与传承。
弄堂里的苏绣传人:
坚守针尖上的艺术
苏州的平江路,总是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烟火气与书卷气。沿着青石板路蜿蜒前行,拐进一条幽深的弄堂,便能听见一阵 “笃笃笃” 的针线穿梭声。寻声而去,只见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里,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婆正坐在窗前,专注地绣着一幅苏绣作品。她叫林月英,今年 65 岁,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也是家族苏绣手艺的第四代传人。
林阿婆从小就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苏绣,在她的记忆里,童年的时光大多是在绣架前度过的。那时候,家里的生活并不富裕,苏绣是一家人主要的生计来源。小小的林月英看着祖母和母亲飞针走线,一幅幅精美的绣品在她们手中诞生,心中满是羡慕与向往。于是,她也拿起了绣针,从最基础的针法练起。“苏绣讲究平、齐、细、密、匀、顺、和、光,每一针都要下得恰到好处,差一点都不行。” 林阿婆一边示范,一边说道,眼神中透着对这门手艺的敬畏。
刚开始学习苏绣时,林月英没少被针扎。细嫩的手指上常常布满了针眼,鲜血直流,但她从未想过放弃。为了练习针法,她每天都要在绣架前坐上七八个小时,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林月英的绣艺越来越精湛。18 岁那年,她绣出的第一幅完整作品 —— 一幅《花鸟图》,就被一位来苏州旅游的富商高价买走。那一刻,她感受到了苏绣带给她的成就感和喜悦,也更加坚定了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决心。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苏绣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机器刺绣的出现,使得苏绣市场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机器绣品价格低廉、生产速度快,而手工苏绣不仅耗时费力,成本也高,很多人都放弃了手工刺绣,转而去做机器绣品的生意。林阿婆的孩子们也劝她放弃,说:“妈,现在手工苏绣不好卖了,您这么辛苦,也赚不了多少钱,还不如享享清福呢。” 但林阿婆却不为所动,她说:“机器绣得再好,也没有手工绣的灵气。苏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不能在我手里断了根。”
为了让苏绣重新焕发生机,林阿婆开始尝试创新。她将现代元素融入到传统苏绣中,设计出了一系列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比如,她把苏州的园林景观和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绣出了一批精美的丝巾和手帕,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向国内外的游客展示苏绣的魅力。在一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一位外国友人看到林阿婆的苏绣作品后,惊叹不已,当场就买下了好几幅,并表示要将这些作品带回自己的国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苏绣文化。
除了创新和推广,林阿婆还致力于苏绣技艺的传承。她在自己的小屋里开设了苏绣培训班,免费教那些热爱苏绣的年轻人学习刺绣。这些年,她教过的学生有上百人,其中不乏一些来自外地的学员。“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我希望苏绣这门手艺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苏州有这么美的艺术。” 林阿婆笑着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在林阿婆身上,我看到了一位传统手艺人对技艺的执着坚守和对传承的担当。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她就像一位孤独的守护者,守望着苏绣这方小小的天地,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菜市场里的 “菜篮子” 守护者:
平凡日子里的坚守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洒在苏州的大街小巷时,葑门横街菜市场已经热闹非凡。各种蔬菜水果的摊位琳琅满目,摊主们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画卷。在菜市场的一角,有一个卖蔬菜的摊位,摊主是一位名叫张大山的中年男子。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
张大山是苏北人,来苏州已经有十多年了。刚到苏州时,他在一家建筑工地打工,每天风吹日晒,辛苦不说,还经常被拖欠工资。后来,在老乡的介绍下,他来到了葑门横街菜市场,租了一个小摊位,开始卖菜。“卖菜虽然也辛苦,但至少能稳定地挣点钱,还能照顾家里人。” 张大山说道。
刚开始卖菜时,张大山对蔬菜的品种和行情并不了解,经常进一些不新鲜或者不好卖的蔬菜,导致生意很惨淡。有一次,他进了一批质量不太好的西红柿,结果卖了好几天都没卖完,最后只能亏本处理。这件事让他意识到,做任何生意都不能盲目,必须要了解市场需求,保证商品的质量。于是,他每天都会早早地去批发市场挑选蔬菜,仔细观察每一种蔬菜的新鲜度和品质。为了能进到新鲜又便宜的蔬菜,他常常天不亮就赶到批发市场,在那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除了保证蔬菜的质量,张大山还非常注重服务态度。他总是热情地招呼每一位顾客,耐心地解答顾客的问题。如果顾客对蔬菜的做法不太了解,他还会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有一次,一位老奶奶来到他的摊位前,想买点蔬菜回去做汤,但又不知道该买什么好。张大山热情地向她推荐了几种适合做汤的蔬菜,并详细地告诉她每种蔬菜的做法。老奶奶听后非常满意,不仅买了很多蔬菜,还逢人就夸张大山的服务好。从那以后,张大山的生意越来越好,很多顾客都是冲着他的热情和诚信来的。
在菜市场卖菜,不仅要起早贪黑,还要忍受各种辛苦。夏天,菜市场里闷热潮湿,蚊虫肆虐,但张大山依然坚守在自己的摊位前,为顾客挑选新鲜的蔬菜;冬天,天寒地冻,双手常常被冻得通红,但他也从不抱怨。“干我们这行的,就是这样,辛苦是辛苦点,但只要能让大家吃上新鲜的蔬菜,我就觉得值了。” 张大山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
这些年,张大山靠着卖菜,不仅在苏州安了家,还供两个孩子上了学。虽然生活依然很忙碌,但他却感到很满足。在他看来,自己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卖菜人,但却在为这座城市的 “菜篮子” 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每一颗蔬菜都来之不易,我希望大家都能珍惜。” 张大山说道,眼神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敬畏。
张大山的故事,是无数在苏州打拼的普通人的缩影。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但却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让苏州这座城市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古城墙边的创业青年:
逐梦路上的坚持与勇气
苏州的古城墙,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在古城墙脚下,有一家别具特色的咖啡店 ——“城墙咖啡”。这家咖啡店的老板是一位名叫李阳的 90 后小伙,他阳光帅气,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李阳是苏州本地人,大学毕业后,他在上海一家知名企业工作。在上海的那段时间,他每天过着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拿着不错的薪水,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大城市的繁华并没有让李阳忘记自己的家乡。在他心中,苏州那充满诗意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于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李阳决定辞去上海的工作,回到苏州创业。
回到苏州后,李阳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古城墙散步时,看到很多游客在城墙上休息,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坐下来喝杯咖啡、欣赏风景的地方。这个发现让他眼前一亮,他心想:如果能在古城墙边开一家咖啡店,既能为游客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又能让他们在品味咖啡的同时,感受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定很有市场。
说干就干,李阳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店面。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在古城墙脚下找到了一间闲置的小屋。然而,接下来的装修和筹备工作却并不顺利。由于店面位于古城保护区内,装修受到了很多限制,不仅要符合古城的整体风格,还要经过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批。为了设计出既符合要求又独具特色的装修方案,李阳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请教了很多专业人士,经过反复修改,最终才确定了装修方案。
装修完成后,李阳又面临着资金紧张的问题。购买设备、采购咖啡豆、招聘员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他之前的积蓄已经所剩无几。在这个关键时刻,李阳并没有放弃。他四处向亲朋好友借钱,同时积极寻求银行贷款。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凑齐了资金,让咖啡店顺利开业。
咖啡店开业初期,生意并不理想。由于位置比较隐蔽,很多游客并不知道这里有一家咖啡店。为了提高咖啡店的知名度,李阳开始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他拍摄了很多精美的照片和视频,分享到微信、抖音等平台上,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同时,他还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活动,如打折、送小礼品等,吸引顾客前来品尝。渐渐地,咖啡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不仅是为了品尝美味的咖啡,更是为了感受这里独特的氛围。
在经营咖啡店的过程中,李阳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咖啡豆的品质控制、员工的管理等问题。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经常参加各种咖啡培训课程,学习最新的咖啡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他也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如今,“城墙咖啡” 已经成为了苏州古城的一个网红打卡点,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前来光顾。李阳的创业梦想也终于实现了。在他看来,创业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是为了给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喜欢上苏州。” 李阳说道,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
李阳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当代青年的勇气和担当。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他敢于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家乡逐梦。在创业的道路上,他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苏州这座城市里,像林月英、张大山、李阳这样的小人物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奋斗着,传承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当评弹的琵琶声穿过粉墙黛瓦,当缂丝的金梭在光阴中穿梭,这些平凡苏州人的故事正在织就一幅现代版的姑苏繁华图。他们的执着是园林里倔强生长的古藤,创新是平江河跃动的粼粼波光,担当则如虎丘塔般静默而笃定地指向苍穹。这些散落在水巷深处的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江南的星河——这或许就是古城永葆青春的秘钥,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让每个奋斗的日常都成为文明传承的生动注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学生媒体
编辑:岳欣彤
审核:邱乐丹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