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为知,感性为觉
“2021返乡故事”主题实践活动
三等奖作品
作者:刘重阳
2021年2月1日晚十点半,承德市高新区奥体中心。
河北医科大学20级基础医学院精神医学班的杨楚晗,终于再次踏上这片阔别了5个月的故土。面对石家庄与承德近20℃的温差,她不禁打了个寒颤。深夜的冷风较白天似乎更为凛冽,但穿过一辆接一辆的警车,看到来接自己的爸爸时的她,还是第一时间冲了过去。
深夜11点钟,杨楚晗已经坐在自家的沙发上,回忆起这堪称“魔幻”的25天,她忍不住感慨:“我本来已经做好准备不回家过年了,能顺利回来,我是没想到的。”
1.从第一例确诊病例到封城抗疫
2021年1月3日,石家庄藁城区小果庄村出现了第一例新冠确诊病例,该村距离位于裕华区的河北医科大学建华校区只有不足50公里。
图为河北医科大学到小果庄村交通地图
杨楚晗还记得:“第一例确诊出现后,学校统计了元旦期间外出的人员名单,全面戒严不许学生外出,还给每人发了一包医用外科口罩。可是无论是针对名单上的外出人员还是其他的老师同学,都没有组织进行核酸检测。我们当时没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为和别的地方一样就是几例,控制一下就可以了,大家都没料到会发展成后来那样。”
第二天,官方宣布,石家庄确诊病例4例。
“那时候开始有点人心惶惶了。”杨楚晗回忆道。“主要因为当时查出确诊病例的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恰好我们很多学长学姐都在那实习,而他们进出学校是不受限制的。当时一片哗然,学生都渴望立即放假回家,一时间微博超话阅读量和热度都居高不下。”
学校原定于1月7日-14日进行期末考试,可此时此刻,学生们早已归心似箭。像许多其他高校一样,河北医科大学的学生也曾展开过“抗争”。他们除了在微博上带话题、刷热度外,1月4日晚,位置相对的男女生宿舍楼同时响起了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喊声“河北医大!放我回家!”彼时的杨楚晗,刚好下晚自习,恰巧得见这一景象。被问及如何看待这样的“抗争”时,她坦言:“没有看法。其实我觉得自己是很‘佛’的人,我当时就想着如果不能原地放假,那就好好复习准备考试。”
2021年1月5日,石家庄确诊病例14例,同时还伴随30例无症状病例。
“可以想象,当时已经彻底炸锅了。”虽然当天上午的课照常进行,但绝大部分同学已经不能心无旁骛地坐在教室投入学习。吃完午饭,下午刚坐到教室的杨楚晗接到导员通知——下午的课取消,收拾好行李就可以走了,需要做核酸的同学等通知。“刚看到通知时是懵的,等反应过来,回承德的车票已经被抢没了。我只买到了6号晚上回家的车票。”
2021年1月6日,高速口、火车站被封、唯一飞承德的航班也被取消,石家庄正式封城,共抗疫情。
杨楚晗错过了一次回家的机会。她没想到的是,当回家的机会再次出现时,已经是25天后的事了。
2.25天:隔离在学校的日子
隔离期间,杨楚晗在学校做了7次核酸检测。
在封城抗疫的日子里,裕华区由最初的低风险地区转成了中风险地区,最终又发展成为了高风险地区。按照相关政策,低风险地区需每五天做一次核酸,中风险则每三天做一次,而高风险地区每48小时,即每两天就要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一开始做核酸,捅嗓子会恶心想吐,反应很剧烈;但是到了后来,已经习惯了,没什么感觉了。”频繁的核酸检测给杨楚晗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一些变化。
隔离的时间无疑是漫长的,于当时的杨楚晗来说,似乎也是看不到尽头的。然而她的心态还是一如既往的平和,“我知道暂时回不去之后,就寻思安心地不给国家添麻烦,好好隔离吧。”
在隔离期间,除了和来自承德市围场县的室友丁策窝在寝室学习、追剧、看综艺之外,她还自学泰语。被问及学习成果时,她说:“隔离的时候,每天看一节课,练练写泰语。拼读已经学完了,但还没开始背单词。”已经回家的她表示,基础泰语1还没学完,现在还在坚持学习。
为了应对略显枯燥的隔离生活,不仅她们自己会开辟一些新的活动,趁此机会学习新的技能,而且学校也尽可能为大家安排了丰富的活动。使杨楚晗最记忆犹新的就是在隔离开始的几天后,学校突然组织在校滞留的学生一同到食堂去包饺子。
“1月13号的时候,校领导在我们那个名为‘基础建华小队’的滞留的学生群里面发布了一条通知,提前告诉我们明天下午4点要去食堂包饺子。”这对每天窝在宿舍的杨楚晗和室友丁策来说,是一件很新鲜的事,也是一次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好机会。
1月14日,滞留在校的同学们都如约到达了食堂,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发给大家已经准备好的饺子皮和调好的馅料。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交换着近些天的隔离生活和心得。包好后,由食堂的大爷大妈拿去煮,煮好了大家又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对滞留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杨楚晗是这样评价的——“我们的生活方面没有任何障碍和困难,食堂为我们开了一层楼,饭菜不仅比以前便宜,量还更多了。学校的滞留福利也特别好,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箱牛奶、一箱酸奶和一箱坚果。”在生活物资上不用担心,而且学校还开放了羽毛球馆,可供学生们去打球锻炼身体。除此之外,19级的领导还专门为滞留学生拉了群聊,并经常发起视频聊天,询问大家的需求、安抚大家的情绪。渐渐地,滞留学生的心理负担也没那么重了。
不仅如此,在校隔离期间,她还珍藏了数不清的感动瞬间。
2021年1月7日,在石家庄宣布全面封城的第二天,政府征集本地大学生志愿者。本着“有召必应”的原则,1月8日,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们紧急出征,报名支援前线,护理专业的实习生们也悉数参加。面对这样同心抗疫的情景,杨楚晗感叹道:“学长学姐们尚且如此,老师们就更不用说了。我还有很多甚至还在居家隔离期间的同学都报名参加了。”
图为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首批志愿者队
对于学医,杨楚晗很小的时候就有堪称为“执念”的热爱,经过不懈努力,她终于成为了河北医科大学20级精神医学专业的一名本科学生。在疫情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她看到自己自始至终倾注真心与热情的专业是如何发挥巨大作用,看到自己的同学老师,是如何紧急集结,直奔前线。这些无一不汇成一股暖流,流入彼时正在隔离的她的内心最深处。
3.8小时:大巴专车接回承德
2021年1月28日,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石家庄逐步解封实现分级管理。29日凌晨5点半,承德市政府就派出55辆旅游大巴车以及警车、救护车等保障车辆在安子岭服务区集合,即刻出发赴石家庄接滞留高中生回家。
“当得知有车队来接学生时,我们一度很振奋,后来导员说那是来接滞留高中生的。有一点失落,但是心里清楚,离我们能回家的日子也不远了。”
1月30日,杨楚晗和其他滞留的同学们在学校做了最后一次核酸检测并收拾行李。于30日下午接到通知称承德市政府将派出8辆大巴车来接滞留的大学生,31号办理最后的手续,迎来了又一次回家的机会。在2月的第一天,杨楚晗终于坐上了回家的大巴车。
图为承德市政府派出的接学生车队
回忆起在大巴车里度过的8个多小时的时光,杨楚晗说:“我从来没想过,距离石家庄最远的承德,竟然最先抵达石家庄接我们回家,本来我已经做好了最后一批回家的准备。”在与司机师傅的谈话中得知,“车上配备的物资,是所有工作人员怕孩子们饿肚子,两夜没睡精心挑选的,甚至考虑到了可能有回民的学生有忌口不吃。”看着凌晨就出发的司机师傅,在等待的间隙啃凉了的烤红薯填饱肚子,杨楚晗的心也仿佛一下子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一样。
站在崭新的2月,回溯此前一个月的生活,杨楚晗说:“这一个月,绝大部分时间心态很平和,室友丁策的乐观开朗感染了我,更重要的是我心里感到很踏实,很有安全感。”隔离期间,7次核酸全部免费;1月9日起学校开始给滞留学生分发物资,保障正常的生活;石家庄刚传来解封的消息,承德市政府派出的接学生车队就刻不容缓自家乡出发......
在回家当天深夜11点20分,杨楚晗将一条长文以及九张精心整理的组图发布在自己的朋友圈。在文末,她不禁慨叹“这真的是我离新冠病毒最近的一次,却在无比困难的时候感受到了来自学校、政府、国家的温暖。”
谈及对未来的期望,“‘国际庄’正在一步步复苏,希望她越来越好!同时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在春天和大家相遇在教室,不然实在不知道下学期的解剖学怎么线上授课。”她笑着说。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及杨楚晗本人提供)
创作手记
2021开年,新冠疫情在河北地区反复,众多省内高校延迟放假,杨楚晗的返乡之旅也随之推迟。被“困”在学校的日子,她经历了7次核酸。在25天的漫长等待中,她亲眼目睹河北医科大学的学长学姐请愿上“战场”;从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到心理状况的疏导,她感受到了学校对滞留学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河北解封后,承德市政府派出的爱心车队第一时间赶到石家庄接滞留学生返乡这一举动更令她感动不已。
了解到她的返乡故事后,经过收集资料和采访,我用非虚构的方式重现了这段经历,以期透过文字记录这一特殊的“后疫情时代”。
点评
文章用流畅的笔触记述了一位因年初疫情重燃而被封校内的河北大学生的春节归家故事。通过学生的视角,我们看到的是重大疫情突发后,普通人的关切、情绪、生活和信念,以及由此呈现出的可感可知的全民抗疫立体景观,比如政府的高效运转和人本管理、学校的及时应变和细致的后勤保障、同学们同心抗疫的信念和奔赴前线的决心。在写作风格方面,这篇文章多以白描的创作手法记录一个个真实又鲜活的瞬间,平实的语言背后既有真意又有真情。
点评人:刘琳琳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