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短评
01男子用铁质镀金手镯,掉包金手镯被拘
近日,四川绵阳的张某在某金店内购买黄金手镯。经过反复挑选,张某购买了一款样式简约的手镯。一个星期后,店铺老板突然发现柜台里的两款金手镯竟然被换成了镀金的铁质手镯。于是,老板立即报了案。警方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张某先在金店踩点,再用铁质手镯仿制加工制作假手镯,并在多地的金店内采用掉包的方式实施盗窃,盗窃的手镯合计价值超过了20万元。目前,张某已被拘留。(3.4央视网)
短评:
“铁手镯”换成“银手镯”,这波不亏。
02 19岁女孩天生髌骨脱位,双膝随意移动
近日江苏。19岁女孩晒视频称自己双膝可随意转动,从小就这样。在网友劝告下女孩去医院检查后得知,自己是天生的“髌骨脱位”。医生说:虽然这种情况很少见,但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不影响身体健康。女生解释到,自己在站立甚至睡觉时髌骨都处于脱位状态,但一点也不疼,没想到自己“骨骼惊奇”。(3.6映象网)
短评:
天赋异禀,练武奇才。
03全专业学生都被打包签走,老师笑傻了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3月4日,河南郑州。河南一学校石油钻探专业30名学生刚刚毕业,山东一企业就开出了“实习期最高工资一万,平均六七千”的条件全部签走。老师笑到合不拢嘴:“我们的毕业生大部分去的都是中石油或者中石化,人家都是学生找工作,我们是工作找学生。”不过他也表示去年因为没有经验,导致毕业生被“打包签走”。今年的学生还没毕业,已经有好几家企业已经提前一年跟学校接洽预定,“今年我们准备让企业开条件竞争,学生自己挑工作。”网友:这就是技能河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3.5潇湘晨报)
短评:
老师得意的笑了:今年的kpi稳了。
04小伙骑车与猫咪相撞后摔伤,猫咪“肇事逃逸”该谁担责?
近日,上海的薛先生遭遇了一起“离奇”的交通事故:他在骑车上班途中,与一只奔跑而来的猫咪撞上,之后连人带车摔了出去……不少网友在安慰他的同时,也不禁发问,猫咪“肇事逃逸”了,那这责任由谁来负呢?3月5日,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视频中的当事人薛先生。他说,事发当天,他的一颗门牙被摔断,右手手臂也轻微骨折。目前,由于“肇事猫咪”难寻,他正在申请工伤赔付。(3.5凤凰网)
短评:
建议让“黑猫警长”来办案。
05不是医院看不起,而是鹦鹉拔牙更有性价比?
“不是医院看不起,而是鹦鹉拔牙更有性价比?”3月4日,有网友发布了一段视频,家里小孩换牙时,让鹦鹉来拔牙,并且拔牙成功。这段视频在收获众多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并提醒当事人要小心“鹦鹉热”这种疾病,表示这样的拔牙方式,存在安全卫生隐患。
3月5日上午,记者联系到视频发布者宋女士,她告诉记者,给小孩拔牙的鹦鹉,是自己家养的,平常也很注意卫生及消毒,看到网友们的提醒后,她也知道“鹦鹉热”这种病毒,而现在鹦鹉拔牙成功后,小孩目前并未产生任何不适反应。(3.5凤凰网)
短评:
患者你好,“鹦鹉大夫”来为您服务。
06杭州钱江世纪公园卫生间,公共标牌用上二进制代码
前天,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称,在杭州发现卫生间引导牌上,除了中文、英文、韩文、日文以外,还有一串数字代码,“杭州真是太高级了”。有人将这串数字解码后,发现是二进制表述的“卫生间”三个字。
有网友说:“杭州主打一个互联网城市。”也有网友说:“我觉得很有特色啊,数智创新,挺契合的。”
昨日中午,橙柿直通车记者来到钱江世纪公园。在公园的两个卫生间当中,看到了类似图片当中采用计算机二进制代码表述的标牌。
比如,男厕所的“男”,上面除了中文、英文、日文和韩文以外,还有一串“111001111001010010110111”的数字。将这串数字放入二进制文字转换器后,可以翻译为中文“男”。而在“禁止吸烟”的标语当中,也有一串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字代码。
清洁人员说,平常在工作维护当中,也没有特别注意卫生间的标牌。
附近一家餐馆的工作人员说:“这样标‘卫生间’还挺有趣的。”(3.6杭州网)
短评:
现在上厕所都有门槛了。
07苏州西园寺“击掌猫”爆火,游客排长队“沾好运”!
近日,苏州西园寺,一只爱和游客击掌的小猫火爆网络。这只猫戴着金链子,游客伸手,它就会举爪子回应。有爱的互动萌到了很多游客和网友。
不少游客特地赶到苏州与它互动,场面好像粉丝见面会,它的小爪子根本忙不过来。
3月1日,有网友反映,糖豆在面对游客的击掌时,没有像往常一样热情回应。它甚至完全不回应,“准备罢工了”。 还有网友调侃,“班味十足,是不是周末猫猫想下班了?”(3.4极目新闻)
短评:
猫猫:我也要放假!拒绝全职无休!
新闻快评
01“提灯定损”到“拆窗验灰”,租房本不该如此闹心
3月1日,深圳的袁女士发布视频称,自己遭遇二房东“拆窗验灰”,该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袁女士表示,自己在退租之前联系二房东,被其要求除打扫卫生外,还要全屋清洗,包括但不限于防盗网每根管每面网不能有灰,卫生间地板要用钢丝球擦洗。袁女士按照二房东的要求完成了卫生打扫,但在退房当天,二房东却以“老化的瓷砖没洗干净”为由,拒绝退还押金。
无奈之下,袁女士选择报警求助。民警到场调解时,二房东直接拆掉厨房和卧室的玻璃窗,声称缝隙里有灰尘。二房东表示,退房时的卫生要求已经写在合同中,如果房屋没有打扫干净要收取300元清洁卫生费。在警员现场调解下,最终二房东扣除了租客100元清洁费,在2100元押金里抵扣,再减去88元水电费,共向租客返还1912元。(3.5央视新闻)
快评:
3月1日,深圳袁女士的遭遇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个别二房东在租房管理中的极端行为,更折射出当前租房市场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袁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租房市场蓬勃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一些二房东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往往在合同中设置不合理的条款,对租客提出苛刻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打扫卫生,甚至要求打扫到瓷砖缝隙、防盗网上的灰尘等。这种近乎苛刻的验收标准,无疑增加了租客的负担,也使得租房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房东“拆窗验灰”的行为,无疑是对租客权益的严重侵犯。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契约精神,更显示出二房东在租房管理中的强势地位。在民警到场调解的情况下,二房东依然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种行为无疑是对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公然挑战。
此外,这种权力滥用也反映出当前租房市场监管的缺失。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下,一些二房东得以肆意妄为,严重损害了租客的合法权益。这不仅影响了租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要解决租房市场中的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租房市场的监管,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二房东和租客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投诉和维权机制,让租客在遭遇不公时能够及时寻求法律援助。其次,行业协会等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引导二房东和租客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同时,应加强对二房东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最后,租客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签订租房合同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在退租过程中,应保留好相关证据,以便在遭遇不公时能够及时维权。
02低价“考试神器”,线上卖爆线下难找
乍一看是一支普通的笔,但笔杆上暗藏玄机,可以抽拉出一张空白纸条——近日,这款“考试神器”在网络热销引发热议,在这类笔的销售评论区,有人提到用它在考试中打小抄、作弊“很好用”“很方便”。3月4日,封面新闻记者在成都走访了几所中学周边的商铺并采访了一些学生,所有受访的学生都表示未见过这类笔,受访老师和家长也表示没有见过,所谓的“神器”在线下难觅踪迹。
3月4日,记者在某网购平台搜索“考试神器”,并未发现笔类产品出现。当记者将关键词改为“小抄笔”“抄答案笔”“抽拉纸条笔”等,这种笔便会出现,价格从一支1元到10多元不等,其中销量最高的一家店铺月销售超4000支。记者注意到,这类笔原为广告拉画笔,空白纸条的部分可以根据顾客需求定制不同的内容,此外,笔身部分也可以定制相关公司、标语等。在这类笔的详情中,提到“让我们的广告拉出来”,适用于学校、房地产、医疗知识、产品促销等宣传。但在销售量最高的产品封面图中,商家放上了包含“不挂科抽拉纸条笔”字样的图片、视频。该产品的种草视频中,也提到了“大学生上课必备的不挂科笔”“学渣快乐笔”等。评论区也有买家提问“考试用这支笔会被逐出考场吗”,下面有买家回复“我以前也用过不会的”。
3月4日中午,记者在成都走访了玉林中学和七中林荫周围的三家文具店,店主均表示只有普通圆珠笔或签字笔售卖。“没有见过这种笔,这样的东西应该不允许线下售卖吧。”其中一家店主说。“没有见过”“不知道这个笔”,面对近日在网络爆火的“考试神器”,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了几名学生,他们均表示不知情。“没有人会用这类笔吧,考试的时候用的话,不就是作弊吗?”玉林中学一名学生说,如果他发现周围有同学在用,一定会告诉老师。此外,七中两名同学也对此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作弊?有什么意义?”
对此,多位成都高中中学老师及大学老师告诉记者,并未在考试中发现有学生用这类笔作弊的现象。其中一名老师提到,“现在的考试监管很严格,全程都有监控。许多考试都配备两名监考老师,学生一旦有小动作很容易被发现。”(3.5澎湃新闻)
快评:
从销售情况来看,这类“考试神器”在网络上销量可观。通过变换关键词搜索,便能轻松找到,价格亲民,销量最高的店铺月销超4000支。然而,线下却难觅其踪,成都多所中学周边商铺均未售卖,受访学生、老师和家长也都表示未曾见过。这种“线上热销、线下难找”的现象背后,可能有几方面原因:一是线下销售风险较高,这类商品涉嫌诱导作弊,容易受到监管部门的查处;二是线下市场需求有限,学生和家长普遍对作弊行为持抵制态度,商家不敢公开售卖;三是网络销售的隐蔽性和便捷性,使得这类商品更容易通过线上渠道流通,而线下则因监管严格难以生存。
商家对这款笔的宣传充满诱导性,详情中虽提及可用于正常宣传用途,如学校、房地产等,但在销量最高的产品封面图和种草视频中,却公然打出“不挂科抽拉纸条笔”“大学生上课必备的不挂科笔”“学渣快乐笔”等极具暗示性的标语,这无疑是在向学生群体传递错误信息,诱导他们将此笔用于考试作弊。
从教育层面来看,考试作弊是对教育公平的严重破坏。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生自身学习成果评估、教师教学效果反馈以及学校教育质量衡量提供依据。一旦作弊行为通过这类所谓的“神器”得以滋生,那些通过刻苦学习的学生的努力便被忽视,他们的成绩变得没有价值,这对诚信学习的学生是极大的不公平。而且,作弊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会在校园中形成一种不良风气,侵蚀学生的诚信意识,让他们认为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好成绩,从而逐渐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积累。
从学生成长角度而言,学生时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用“考试神器”作弊的学生,或许能在一时的考试中获得虚假的成绩提升,但却失去了培养自身诚信品质和正确面对困难的机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诚信是立足社会的基石,一旦在学生时期养成作弊的习惯,很可能会在其他方面也抱有侥幸心理,最终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正如受访学生所说,“为什么要作弊?有什么意义?”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是对正确价值观的坚守,也凸显出作弊行为的荒谬和不可取。
尽管目前老师们表示在考试中尚未发现有学生用这类笔作弊的现象,且考试监管也较为严格,全程监控、双监考老师的配置让学生作弊难度增大,但这并不能成为大家放松警惕的理由。网络销售的隐蔽性和便捷性,使得这类“神器”能够轻易到达学生手中。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销售平台的监管,加大对这类诱导作弊商品的查处力度,从源头上遏制其销售。学校和家长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们的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抵制作弊行为。
“考试神器”的热销不应被简单地视为一种商业现象,而应引发对教育诚信和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深刻反思。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公平、诚信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03被流量裹挟的,侵权式“晒娃”,法律不允许
“一些家长和传媒机构正在将儿童物化为‘流量工具’。”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儿童福利会会长宋亚平表示,从“儿童吃播”到“擦边童模”,“网红儿童”背后已不再是单纯晒娃和展示童真,而是悄然形成规模化产业链——通过网红孵化机构参与包装、推广,以快速实现“流量变现”。
不独宋亚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还有李紫微、黄海文、张晓等全国人大代表关注这一现象。人大代表的集体关注,或与近年网红儿童成为“赛道”,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有关。如果对相关乱象不及时加以制止,不仅会污染清朗的网络环境,更会给儿童权益带来损害,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有一种声音认为,娃是自己的,怎么晒是我自己的事,难道晒娃也有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不妨简单复盘网红儿童现象的历程。短视频初兴,一些家庭在网上发一些原生态的童言童语、童真童趣,没想到大受好评,有人“看别人的娃,找自己的乐”,也有人“看别人的娃,疗自己的伤”。渐渐地,有“聪明人”发现了“商机”,个别家长将孩子视为摇钱树,与商业机构一拍即合,过度专业化包装、运营,联手将“晒娃”变成了“赛道”,将流量变成了生意。(3.5红星新闻)
快评: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晒娃”已从单纯的家庭记录与分享,异化为被流量操控的侵权行为,这一现象亟待引起重视。人大代表们在全国两会上的关注,敲响了整治“网红儿童”乱象的警钟,揭示出儿童正被卷入商业漩涡,沦为“流量工具”的严峻现实。
起初,短视频平台上那些自然流露的童言童语、天真烂漫的瞬间,为大众带来了治愈与欢乐,满足了人们对童真的向往。但随着流量经济的崛起,“晒娃”的性质悄然改变。部分家长在利益的驱使下,将自己的孩子当作摇钱树,与网红孵化机构紧密合作,把原本纯粹的亲子分享演变成一场规模化、商业化的造星运动。儿童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过度包装、曝光,成为赚钱的“工具”。
这种侵权式“晒娃”,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孩子。从法律角度看,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缺乏对自身行为及后果的完全认知与判断能力,他们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权利极易受到侵犯。家长和商业机构未经儿童同意,便将其生活细节、成长点滴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可能导致儿童个人信息泄露,遭受网络暴力或不法侵害。例如一些“儿童吃播”,孩子被强迫过量进食,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擦边童模”更是让孩子在懵懂中陷入不当的审美引导,对其价值观和身心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网民的凝视对儿童心理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在“晒娃”过程中,孩子的一举一动被无数双眼睛注视,这种被围观的压力可能让孩子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产生自我认知的扭曲。长期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孩子可能会过度关注外界的评价,形成“表演型人格”,失去真实的自我表达。此外,网民的评论和互动也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无论是过度的赞美还是恶意的批评,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的形成。
从社会层面而言,侵权式“晒娃”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健康生态。它传递出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让流量至上、利益至上的观念侵蚀大众认知,使人们过度关注商业利益而忽视儿童权益和社会责任。当儿童成为获取流量的噱头,网络空间便充斥着浮躁与功利,原本可以用于传播正能量、知识与文化的平台,被低俗、商业化的内容占据。
对于家长而言,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回归“晒娃”的初心,将孩子的权益放在首位,而不是被流量和利益蒙蔽双眼。要明白,孩子不是实现自己名利的工具,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尊严。同时,家长要加强法律意识,尊重孩子的人格权利,在分享孩子生活时把握好尺度。
政府部门和网络平台也需承担起各自的责任。相关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儿童权益在网络环境中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网络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与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和管理机制,对涉及侵权、伤害儿童的内容及时下架,对违规账号进行严肃处理。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