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杨铭宇黄焖鸡米饭被曝多家门店后厨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相关话题随后冲上热搜,引发了公众的关注。这次曝光再次将快餐食品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消费者的层层质疑声折射出工业化餐饮时代的一场集体焦虑——当“现制现卖”的诚信招牌被标准化流水线取代,当一道道饱含“烟火气”的美食变成中央厨房的预制酱包,我们究竟在吃什么?这场看似针对单一品牌的舆论风波,实则是整个行业必须直面的信任困局,这场关于快餐安全的追问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探讨。
图源网络
以黄焖鸡米饭为代表的一系列快餐,顺应了当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成为当下的暴利行业。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一场资本主导的标准化快餐革命,它以“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傻瓜式操作流程”为卖点,可以迅速在全国复制出数万家门店。但这种看似严密的标准化体系,却容易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某品牌加盟商坦言:“总部只管收加盟费,操作间有没有紫外线消毒灯、砧板是否生熟分开,根本没有人核查。”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却得不到重视和保障,这种只注重利益而忽略管理的营销方式注定走不长远。
资本对于规模化的狂热追逐,使得快餐产业形态逐渐畸形。在“利益至上”的导向下,部分品牌为降低加盟门槛,默许使用廉价替代食材;为压缩成本,纵容门店取消专职质检岗位。当“标准化”逐步转变为单一追求“压缩最低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那么后厨乱象便成为标准化快餐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部分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对于快餐食品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时候即使发现了问题也选择忍气吞声,这也会助长不良商家的嚣张气焰。
图源网络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仍然存在很大弊端。以某地市场监管部门为例,12名执法人员需要监管超过8000家餐饮单位,平均每家每年被检查次数不足0.5次。可想而知,这样的监管力度远远不够,这也导致执法力量不能很好的集中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地区会提前下发检查的通知,将原本的检查变成一场精心准备的表演,这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负责。
那么在重重问题下政府该如何发挥作用——重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打破监管困局需要制度创新,深圳试点的“食品安全吹哨人保护制度”就是制度创新的好榜样,该制度通过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建立匿名举报通道,在短短三个月内使餐饮企业自查整改率大幅提升。这种将社会监督纳入治理体系的做法,正在极大加强食品安全防线。 政府需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从而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例如,杭州推广实行的“食材区块链溯源系统”就要求供应商将检测报告、流通记录等数据上链,消费者只需扫码就能查看食材“全生命周期”。这种方式从深层次上对商家进行了监督,从而倒逼商家在食品安全方面进行改良。
除此之外,社会群众的力量更是不容小嘘。相关平台要充分发挥媒体、消费者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消费者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商家就餐,发现问题及时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莫要忍气吞声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和安全负责。消费者应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用手机拍摄证据,促进快餐市场自净。
黄焖鸡后厨乱象反映了当今快餐事业迅速发展而治理模式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单纯靠道德说教,也不能只是浮于表面的整治。它需要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三维治理体系,更需要相关的利益方刷新自己的认知:食品安全不是成本负担,而是奠定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当外卖平台愿意将食品安全评分与流量分配相挂钩;当监管部门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当餐饮人员把“做好”高于“做大、做快”时,整个行业或许就能在效率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