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看世界丨警方介入处理!两名乘客发生冲突咬伤空姐,深圳航空回应

发布时间:2025-04-06 08:00:00

新闻短评

夫妻3胎喜得女儿,发10万个鸡蛋庆祝

近日,安徽蚌埠。一对夫妻生了2个儿子后第了胎喜得千金,高兴得请十班唢呐唱了2天,免费给村民发10万个鸡蛋。当事人张女士介绍:“我们家老大15岁,老二是8岁,然后来了一个千金,请十班唢呐唱了2天,10万个鸡蛋一个村一个村地免费发。(4.1都市时报)


短评:

好一个普蛋同庆!


盒马回应,16.9元一片面包被指“刺客”

近日,盒马16.9元一片的欧坦得酵醒系列切片欧包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有网友发帖称其为“面包刺客”。4月1日,盒马客服回应称商品都是合理定价,个人口味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口味,如果觉得不好吃下次可以不买。(4.2光明网)


短评:

面包膨胀,价格也膨胀。


特朗普向无人岛加征关税,“上面只有海豹、企鹅……”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日在白宫签署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澳大利亚海外领地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也在加征关税的名单中。据美国媒体报道,印度洋上的无人岛——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也在加征关税的名单中。据悉,这个靠近南极的群岛挤满了海豹以及企鹅和“其他鸟类”白宫官员表示,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是澳大利亚的海外领地,所以也被列入加征10%关税的名单之中。据报道,赫德岛和麦克唐纳群岛位于澳大利亚西南3200多公里处,人类需要许可证才能访问。(4.3光明网)


短评:

企鹅:私密马赛,我们也要交吗?


捏造“银行门口抢钱”虚假警情,一网民被依法拘留

近日,一则“广西一银行门口有人抢钱”的信息在互联网传播,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经核,当地并未发生此警情。经查,3月26日,网民易某兴为博取眼球,给其短视频账号涨粉,在博白县英桥街拍摄了一段视频,并配上文字“英桥银行门口抢钱”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引发大量网民关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3月28日,公安机关依法对易某兴处以行政拘留。

网警提醒:《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4.1环球网)


短评:

爱博眼球?警察叔叔会教你做人的。


河北邯郸一动物园熊出逃,多部门正紧急搜捕

4月3日,新京报记者获悉,河北邯郸佛山野生动物园一头熊出逃。邯郸市林业局一工作人员就此事回应新京报记者称,截至当日上午11时30分,仍在紧急搜捕中。

邯郸市永年区永合会镇新安村相关人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熊从佛山野生动物园西门逃出,该动物园与新安村相邻,“距离大概一千米左右。”

新安村相关人员称,接上级指示后,新安村迅速行动,配合相关部门及消防、特警力量,利用无人机与人力在方圆一公里内搜寻。为保障村民安全,已呼吁村民居家避险。由于附近是丘陵地形,有连绵的山,紧邻武安市,搜寻工作为跨市协同进行。

据“邯郸旅游年票”公众号,邯郸市旅游惠民一卡通管理办公室于3日12时许发布消息称,邯郸佛山野生动物园自即日起闭园,开园时间以官方公布为准。(4.3新京报)


短评:

熊:管理员,熊生是旷野,世界这么大,熊想去看看。


警方介入处理!两名乘客发生冲突咬伤空姐,深圳航空回应

4月1日夜间,有网友发帖称,深圳航空ZH9539航班起飞前,有乘客之间发生冲突,一名空姐劝阻时被乘客咬伤后送医。

据多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传的照片和视频,现场不断有喊叫声、劝阻声传出,还有声音喊道“你咬到我了”。有网友发文称,是两名女乘客打架,一个嫌另一个人臭,一个嫌另一个喷香水。周围还有其他人被抓伤,后排有乘客可能因此事受到刺激,导致了突发疾病,还接受了急救。最终,发生冲突的两名乘客被当地警方带走,航班延误2个小时。

4月2日午间,深圳航空在其官方微博也发文,称4月1日,ZH9539深圳-景德镇航班登机结束后,机上两名旅客发生纠纷,一名乘务人员在维护客舱秩序过程中手臂轻微受伤,及时送医后已无大碍,涉事旅客被移交警方处理。深航将全力维护旅客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呼吁广大旅客遵守乘机规定,文明乘机出行。(4.3光明网)


短评:

伤者记得扎疫苗。


旅博会上“新工种”,机器人“道士”将服务青城山游客

2025年4月1日,上海旅博会火热进行,宇树科技展台,人形机器人G1吸引了大批采购商和观众的目光。本届展会上,很多科技企业拿出压箱底的产品参展,还结合文旅消费场景推出新的解决方案。

“两三个月后,这款机器人会以道士形象出现在青城山,成为全球首个机器人道士向导,为游客们带来更丰富的文旅服务。”宇树科技销售总监姜永胜介绍,很多景区需要具象化的IP服务。机器人的出现,可以为年轻人打造有趣的文旅场景。

工作人员为观众演示机器人可在各种躺倒的状态下原地起身,展现其灵活性和稳定性。单手倒立的机器狗吸引了大批观众围观。

(4.2上观新闻)


短评:

敢问道士,可捉得青城山下的白素贞?


新闻快评

安徽四名大学生踩踏越野车

3月28日(发布),安徽,4名大学生踩踏陌生人车顶拍照,致车顶变形,维修费近万。面对车主和法律,他们不仅理直气壮讨价还价,还反呛车主。车顶被踩变形车主查监控后报警,定损9505元,和解电话中车主问:我很难理解你为什么要踩在别人车上。(3.29映象新闻)


快评:

从法律层面看,依据《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不得侵犯他人财产权。这4名大学生未经车主允许,擅自踩踏车顶,已然构成对他人财产的侵权行为,依法理当对造成的车辆损坏承担赔偿责任。这是清晰明确的法律边界,不容任何人逾越。在法治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应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无论年龄、身份如何,违反法律就要承担相应后果。这起事件给所有公民敲响了警钟,时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触碰,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让自己陷入法律困境。

再从道德层面深入剖析,这4名大学生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基本的社会公德。车顶并非供人踩踏拍照的道具,在未经车主同意的情况下肆意踩踏,是对他人财产和权利的不尊重。即便没有法律约束,从道德良知出发,也不该做出如此行为。可他们在面对车主时,毫无歉意,只想着推卸责任,这种态度更让人失望。社会公德是维系社会和谐运转的重要纽带,它体现在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本应是道德的践行者和引领者,然而这4名大学生的表现却与人们的期待大相径庭。

进一步探究事件背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难辞其咎。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未能注重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孩子很可能在行为上肆意妄为,不考虑后果。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品德教育。倘若学校过于强调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品德修养的塑造,就容易培养出只懂知识、不懂做人的“高学历野蛮人”。这警示着家庭和学校,要重视对孩子全方位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这起事件也反映了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出片”“博眼球”,不惜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做出各种不文明甚至违法的行为。他们过于关注自我感受和外在形象,而忽视了对他人和社会应有的责任。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价值观的扭曲和精神世界的空虚。需要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让他们明白,真正的美和价值不在于几张照片、几个点赞,而在于内心的善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贡献。


龙岩一中学被投诉强制女生剪短发

近日,福建龙岩市永定区一学生家属小林向澎湃公众互动平台“服务湃”反映称,自己的妹妹在永定三中就读,被要求剪短发,否则不让去学校。

3月31日,针对前述情况,澎湃新闻致电龙岩市教育局,据该局一名工作人员称,该学校规定说,女生都是必须要剪“学生头”,“是学校规定的关于外表、礼仪方面的(要求)。”该工作人员还说,(龙岩市)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要剪“学生头”的。具体情况需要询问归属地教育局。

同日,记者向龙岩市永定区教育局询问,接线工作人员表示,学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剪发很正常,学校要求不会过分的,统一发型、出格的发型叫学生去剪,是没有问题的,随后对方挂断了电话。4月1日,澎湃新闻记者再次拨打了永定区教育局的电话,该局中学教育股相关工作人员又回复称,区里并没有强制剪发的规定,只是在仪容仪表方面有对应的引导和建议,有一些个性化或者特殊情况都可以和学校讲,学校也可以个性化处理,如果不是很特殊出格的染发、造型,应该是没问题的。

“可能有个别班主任语气比较强硬,如果学校不同意,教育局可以和学校沟通。”该工作人员说,学校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时,肯定以讲清楚道理为主,(对发型)不能强硬的限制,这种强制(剪发)肯定是不被允许的。

在此前永定区教育局回复小林投诉时也称,针对其反映的不剪发就不能来读书问题,学校并无此规定。可能是有个别班主任操之过急,工作方式不当。学校得知此情况后,已对部分班主任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进行了批评。(4.1澎湃新闻)


快评: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初衷本是良好的。统一的发型要求,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营造整齐、有序的校园环境,减少学生之间因外在装扮引发的攀比之风,让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从集体层面来说,这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然而,良好的初衷不能成为忽视学生权益和个性发展的理由。在推行发型规范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和班主任明显偏离了初衷,将“引导”变成了“强制”,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在这件事中,教育局前后矛盾的回应,也暴露出相关部门在管理上的混乱与失位。一开始,工作人员称学校对学生发型有统一规定,后来又表示区里并无强制剪发规定,仅仅是引导和建议。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不仅让家长和学生感到困惑,更是削弱了教育部门的公信力。相关部门本应明确职责,加强对学校的监督与管理,及时纠正学校不合理的管理行为,为学校管理提供清晰的指导与规范。但在此次事件中,教育局未能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间接纵容了学校的不当行为。

此外,个别班主任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更是对学生心灵造成了伤害。当班主任以“不剪发就不能来读书”相威胁时,无疑将学生置于一种压迫性的环境中,极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破坏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教育应当是春风化雨般的引导,而非疾风骤雨式的命令。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应当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沟通与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合理的规范,而非采用强制手段。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反映出部分学校教育理念的滞后。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个性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整齐划一。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渴望展现自我,追求独特。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规范与个性之间找到平衡。发型虽是小事,但却关乎学生的自我认同与心理健康。一个真正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成长的学校,会在保证基本秩序的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空间。


网传“航拍缅甸地震现状”,视频系AI生成画面

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中部发生7.9级强震,震源深度30公里。随后,社交平台上流传一些据传是“航拍地震现场画面”。对网传第一个画面反搜,可以找到带有发布水印的视频版本。根据水印,发布者为TikTok用户the.360.report。该用户主页内容显示,ta曾经发布的大多数视频都由Hailuo AI工具制作而成。尽管该用户发布的地震相关视频已经遭到删除,但还是可以通过转发留下的记录看到该用户发布的其他地震视频。

由于AI视频制作工具是基于过去的训练来生成视频,缺乏对背景和环境的全面理解,极有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不符合现实世界物理规律和自然现象的画面。观察网传视频可以发现,视频中的桥面上有一辆车正在倒车,但周围的人见状却没有任何闪躲,不仅如此,当这辆车即将碾压救援人员时,该人员直接“凭空消失”了,可见这段画面有很大的AI制作“嫌疑”。

同理,网传第二段视频中也有几处不合常理的迹象,比如,视频第1秒至第6秒处,一名救援人员在没有任何救援车辆和工具辅助下,徒手将路面和路面上的车抬了起来。第40秒至第44秒处,一名救援人员走到了水面上,但水面没有出现波动和任何涟漪,鞋底也没有带起任何水珠。(4.3澎湃新闻)


快评:

AI技术发展至今,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影视创作、内容生产等方面,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创意空间。通过AI,人们能够快速生成视频、图像等内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丰富了创作形式。但在缅甸地震这一事件中,AI却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通过对网传视频的反搜与分析,发现视频存在着诸多的不合常理之处,如车辆倒车周围人无反应、救援人员被车撞凭空消失、徒手抬车、水上行走无痕迹等,这些迹象均表明,该视频极有可能是利用AI制作而成。

AI视频造假的背后,是部分人出于吸引流量、博眼球等不良目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一些人不惜通过制造虚假信息来获取关注,全然不顾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受灾地区来说,虚假视频的传播,不仅干扰了公众对地震灾情的真实认知,也可能影响救援工作的有序开展。公众在看到这些虚假视频后,会对地震的实际情况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舆论导向的偏差。而救援人员在获取信息时,若被虚假视频误导,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救援的效率和效果。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AI视频造假现象的出现,也反映出当前信息传播领域监管的缺失。随着AI技术的普及,内容生产变得更加容易,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呈指数级增长。但相应的监管机制却未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导致虚假信息有了可乘之机。目前,虽然有一些技术可以用于检测AI生成的内容,但这些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误判、漏判等问题。而且,对于AI内容的监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涉及到法律、道德等多个层面。在法律层面,目前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界定AI造假行为的责任和处罚措施;在道德层面,一些人缺乏对真实信息的敬畏之心,为了个人利益肆意践踏道德底线。

要想解决AI视频造假这一问题,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技术研发者应不断完善AI检测技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从技术源头遏制虚假视频的传播;平台方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力度,建立健全审核机制,对疑似AI造假的视频进行严格的筛查,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者进行处罚;而作为公众,我们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树立正确的信息消费观念。最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明确AI造假行为的法律责任,为打击虚假信息提供法律依据。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