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返乡故事”主题实践活动
优秀奖作品
作者:张睿茜
假如你是一名家在广西梧州岑溪大业镇方向的外出务工人员,只有一辆绿色嘉陵摩托车做为交通工具,你可以吃过早午餐后出发去广东,一般经由芋荚塘向东出发,山连着山水接连水,877乡道接352省道,中途经泗纶镇到达广东罗定的某个厂,大多数的家私厂,这个过程需要稍微美好的天气、畅通无阻的车道、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万事顺意的家人上下,以及,五六个小时期间不会路上突然掉链子的老嘉陵儿。
第一章:古早味的分子裂变
——黄则和花生汤的坍缩危机
清晨五点半,鹭江,在开禾路口第八市场蒸腾的雾气中,林阿嬷搅动铜锅的手正在书写最后的抵抗宣言——奶白色的花生汤质地浓稠,腾然雾气的漩涡下,沉浮着1945年华侨带回的南洋秘方、1980年个体经营执照上的钢印、2023年网红直播间的补光灯——这位72岁的第三代传人不知道,她每日校准的“三沉三浮”熬煮法,正在与隔壁“AI智能糖水配比仪”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巷战。
沿街穿过八市的小路,置身厦门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中山路,我捕获到了这场坍缩的微观证据:某连锁品牌推出“冻干花生汤粉”,原先包装上手绘的吉治百货老楼,已经被冷冰冰的二维码覆盖。手机扫描出的虚拟阿嬷会笑着用闽南话说:“饮落去,心就唔惊咯。”我心头一惊,意识到这种看似复杂生动的电子互动,好像并不能够给我带来更好的食用体验。反之,我需要为这种更有趣精美的包装,支付一笔额外的高昂包装费。经过调查资料,我通过厦门大学社会学院《闽南饮食文化基因图谱》了解到:原来在近十年间,厦门本地的传统小吃店消失速度达年均11.6%,其中过半铺面被改装成“沙茶面体验馆”或“土笋冻概念店”。
当一碗普通的花生汤,开始从日常早点升格为“非遗体验项目”,其整个营销环境分子结构也在发生着不可逆的变异:不仅是游客,就连厦门本地人要想体验到老厦门舌尖的“怀旧感”,也需要额外支付每碗标价28元的“文化附加值”。
作为美食热爱者的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现在所体验见证的,大概就是一场本地饮食产业的商业坐标裂变:当数字化经济和网络为经营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市场的同时,商家需要理性思考其具有消费特色的老字号美食的制作,和对美食的呈现方式进行改良、创新和升级;以及在为了商业营销目的,扩大其古早味饮食的影响力的同时,避免为消费者制造买椟还珠、过度包装的消费陷阱。
第二章:沙茶宇宙的暗物质
——那些被解构重塑的味觉坐标系
在洪厝祠堂边的无名摊位上,陈伯用四十年练就的“盲炒”绝技对抗整个宇宙的熵增。他的沙茶酱配方藏着1983年第一艘台轮停靠东渡港时带来的金门辣椒、1997年香港回归夜沸腾的八角茴香、2016年莫兰蒂台风卷来的咸腥海风。食客们不知道,这位闽南大叔舀起的每勺酱料,都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时空折叠术——每一口,都带着郑成功水师炊事班的行军锅气。
但据厦门餐饮协会数据监测中心传来的调查结果,我大为震惊地意识到:原来,全市使用传统石磨制作沙茶酱的店铺仅剩7家,90后经营者普遍选择“中央厨房预制酱+个性化辣度调节”模式。这毋庸置疑是一场味觉的“平权运动”,其背后其实暗藏着传统美食制作坐标系崩塌的危机:当沙茶酱的浓稠度精确到0.1帕斯卡·秒,当虾面的鲜度被分解为谷氨酸钠的百分比,那个需要三代人味蕾记忆校准的“古早味”,似乎已然正在变成可量化的数据云。
当然,数字化也只是科技因素与人文美食结合的终极目标,提供一种别出心裁的有趣手段,重要的是能够利用科技赋予美食新的呈现形式才是为传统美食赋能的关键。但究竟该如何利用新型技术去更好地保留传统手法制成的美食?在查找资料和实体参观后,我在厦门软件园二期找到了答案:在我面前的是某互联网大厂食堂的智能机器人,它们正高效快捷地用它们的机械臂,于热气腾腾的橙色沙茶面表面为用户绘制他们的星座图案!这种通过将传统美食和年轻人有好感的星座文化在美食层面的有趣结合,不仅增加了进食的趣味性,有效缓解了打工人幸苦劳作的精神疲惫,更在舌尖味蕾上完成了一场新旧碰撞,心动酣畅的完美律动。
第三章:潮间带料理人
——在工业化浪潮中打捞记忆贝壳
沙坡尾锈迹斑斑的红白绿色渔船间,90后海归林墨的“反常理实验”正在进行。她的“红蟳饭分子研究室”里,高压锅在萃取1972年知青灶台的柴火香,离心机在分离1988年百家村婚宴的喜庆分子,液氮罐里冷冻着2008年台风天阿公护住的最后半勺猪油拌饭。“我们要把乡愁解构成可携带的文化胶囊。”这位食品工程硕士笑着举起手中的试管,里面悬浮着用外婆的肉粽配方合成的缓释微粒。她的团队正在研发“时间调味料”系列:鼓浪屿钢琴声波转化的海盐、南普陀诵经频率编码的酱油、BRT快速公交尾气提纯的椒盐——这些疯狂构想背后,是新一代厦门人对消逝的恐慌与重构的野心。
科技赋能并没有使美食制作者忘记他们的美食初衷。在集美陈嘉庚纪念馆旁,我亲眼见证了一场紧急又有趣的文化抢救:在95后程序员开发的“味觉元宇宙”里,用户通过戴上VR眼镜,重返到1980年的吴再添小吃店。拟态环境中我体验到了夏日蝉鸣,旋转风扇,置身小橱窗里的屋内,数字化身的扁食嫂手里端着热气腾腾的扁食在提醒着一众食客:“汤头要趁热饮,冷了就无有魂魄!”
别开生面的体验和身临其境的饮食环境,让使用者和围观们赞不绝口,我也在人群的欢快氛围中感受到了使用者对VR与美食结合的好感:这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有趣呈现形式,不仅让外地游客能够在短时间里更高效便捷地了解一种原本需要常驻,才能感知到的地域饮食文化;也方便让厦门的本地人重现旧时的关于美食和旧时光的珍重记忆,把乡愁记住。
第四章:咸酸甜的量子纠缠
——论乡愁的不可观测性
入夜的局口街巷,台湾老兵第三代经营的“阿吉仔”饼铺亮着暖黄的光。暖灯下把饼和人的面孔都照得温暖,小铺里洋溢着甜腻但不齁人的好闻饼香,是凤梨酥的酸甜、猪腰饼的咸香、椰子饼的清甜,在玻璃柜里四散蔓延,仿佛进行着不会停歇的布朗运动。第五代传人阿杰说,他爷爷曾临终前念叨的“阮厝门口的含笑花”,被他们一代代反复研究翻新,最终跨越台湾海峡,留在了大陆这端,成为他们闽南小店饼铺里,饼皮上的二十三道褶。
据调查,我了解到,曾有社会学家指出,正是这种“咸酸甜”的量子态,才构成了现代闽南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当沙茶面店开始在货架上陈列售卖美式咖啡,当花生汤铺接入区块链溯源系统,曾经被斥为“异端”的美食混搭——从闽台接轨,闽南与东南亚接轨,到如今在开放的时代大格局里,与世界美食接轨新的文化基因。
在厦门华侨博物馆的档案馆里,我在陈列标记美食和乡情的时间轴里,看到了跨越地域更复杂的纠缠:从1950年代侨批里的鱼干怎样在东南亚四月的雨季发酵,到1990年代台商带来的太阳饼怎样在鹭江道改写甜度,再到2020年跨境电商包裹里的馅饼经历分子层面的文化转基因。这些无一不展现出美食赋予时光独特的意义,闽南人民不仅具备敢闯的精神,也割舍不下那份对美食的柔情,当食物变成一种羁绊,舌尖上的酸甜苦辣都具备打动人心的人文情感。
美食组合因为开放的姿态而具备蓬勃的生命底色,也使得原先地域性的闽南乡愁,通过创新、连结和共享,在更多人的舌尖实现深刻共鸣。当美食突破了地域局限,就必然被赋予更深厚的情感符号时,在物质内涵被丰盈的同时,其也将成为寓意美好的文化符号,记录更多值得记住的人文精神与情感,被更多人所分享热爱。
终章:煮沸时间的海
——关于未来的味觉考古学
在海沧大桥上望着碧波浩荡的海面,听潮涌动声势浩大,远处是日暮昏黄,近处是城市连片的华灯初上。感觉城市的胃也随着日落月升经历着悄无声息的“地质运动”:不论是中山路蚵仔煎的残香、软件园拼敲的奶茶数据流、亦或着沙坡尾废弃渔网里的老酒酿分子,都成为构成了门多时空并置的闽南饮食地层的一部分。
这次南归回乡,让我在穿行大街小巷,体验烟火寻常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真正的乡愁,或许并不在于要去复刻某种具体的味道,重点在于“在滚烫的沙茶汤里打捞记忆”里,去记住那份属于闽南人拼搏即幸运的人文姿态。
斗转星移,白云苍狗,鼓浪屿钢琴码头的浪花亿万次冲刷岸线,我们也终将在裂变的坐标系中品味理解:所谓古早味,不过只是老一辈美食家们用“爱拼才会赢”的姿态,去留给后辈们的时光琥珀——我们一手接过,小心擦拭,更要勇敢去把它戴向未来。(文中数据均来自厦门市统计局、厦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2023年度报告)
后记:
完成这篇报道已经快到深夜,我正坐在八市一家即将拆迁的面线糊店。老板是个微胖的大叔,一口典型闽南地瓜腔。他手法熟练地用大剪刀地咔嚓往我碗里多加了段大肠——就像是老厦门人给本地人的微妙暗号。小摊上悬着黄色灯泡,在折叠的木板桌上拿着面坐下,低眉向碗热气氤氲,实现模糊。乳白色的汤水浑厚,浮沉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基因,吃上一口鲜香鲜咸,入口即化。
吃完后我沿着摊贩让出的窄窄的水泥路,在鱼腥味的阵风里随着人流缓慢前进。虽然时间已晚,但在这个集聚美食的记忆市场,好像只剩下了被赋予味觉狂欢的空间。
再次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学习新闻传媒学生肩负的重要使命,需要在趋之若鹜灯红酒绿的热闹里保持相当清醒的审视,去深度思考,看到具有社会性的经营本质,再运用新媒介和真挚表达,去把这些属于厦门人老城市古早味的基因,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去完成一场艰难但华丽的转录。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系学生媒体
编辑 : 曹嘉芮
审核:邱乐丹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