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短评
小孩哥用散装英语向外国小伙问作业
原本在麦当劳等朋友,结果被一群小学生“包围求助”写英语作业,近日,来成都留学的土耳其小伙Alex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视频火了。视频里,几个小男孩拿着英语书,疑似耗尽“洪荒之力”,企图用“散装英语”向他求助,全程充斥着童趣,也让不少网友感叹,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社牛”。
3月24日,记者联系到Alex并了解到,原来他在成都已经待了3年多,目前是一位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他是会中文的。“其实,那天我是故意装作来旅游的,假装不会中文。”Alex 说,面对小朋友们的请求,他觉得可爱又好玩,“我帮忙纠正了语法错误。他们很聪明,一说就学会了。”(3.24澎湃新闻)
短评:
小孩哥主打一个“国际求助”。
爸爸用脸盆装着闺女在家“开”过山车
近日,山东烟台。徐女士分享丈夫用脸盆端着女儿在家玩“过山车”的视频。徐女士称女儿不到两岁,不能坐真的过山车,就想到这个办法让她体验一下,孩子大人玩得都很开心。(3.24澎湃新闻)
短评:
有点“费爹”。
工作人员回应文物撞脸奥特曼
近日,四川南充市博物馆一件文物,因外形像动漫角色奥特曼走红。从网友发布的视频可以看到,陶制小房子里,一个人形小陶俑站在角落,脑袋尖尖,眼睛大大,手臂微微翘,其外形很像奥特曼。“这其实是一件汉代文物,是一个陶俑。”南充市博物馆讲解服务部主任冯巾纹介绍,这是一件去年10月新展出文物,由营山县文物管理所提供。此前工作人员并没有注意到,经游客发布后,工作人员比对才发现,“确实外形很像”。(3.25封面新闻)
短评:
难道汉朝的人也相信光。
班味过浓会散发韭菜味
研究发现压力太大人会变臭,身体气味也能传递情绪信息,近日,《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刊文显示,心理压力大会让人“变臭”。这项研究以40名健康的成年女性(年龄35~44岁)为受试者,其结果显示,当受试者处于压力情境时,他们的心率会显著升高,皮肤释放出一种类似炒韭菜的气味,其主要成分为烯丙基硫醇和二甲基三硫化物。受试者在压力情境中的负面情绪也显著增加,且这些情绪变化与气味的强度密切相关。这项研究揭示了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生理状态,还能通过皮肤气体的变化“传递”情绪信号。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表示,临床上也有很多压力大的患者常自称体味发生了变化,这与患者的植物神经紊乱、作息、饮食等原因均有关。(3.25封面新闻)
短评:
怪不得上班时总闻到韭菜味,原来是同事们压力在“狂飙” 。
机器人为毕业疯狂刷题
叠衣服、拿美食、踢足球……在上海浦东,有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超100台人形机器人疯狂“刷题”,学习各种技能,只为早日“毕业”,在实际应用中大显身手。(3.26央视新闻)
短评:
怎么连机器人也卷起来了。
史上最大、最贵的人类粪便
竟被安置在博物馆里
有一块粪便与众不同,它不仅有自己的名字,甚至还被人们视若珍宝般小心呵护,安置在博物馆里供游客“欣赏”。如今,它被陈列在约克的约维克北欧海盗中心,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这个粪便其实是一块粪化石,名字叫做劳埃德银行粪化石(Lloyds Bank Coprolite)。1972年,劳埃德银行打算在英格兰东北部的约克郡建立分行时,建筑工人从地下挖出来了它,因此得名。(3.27澎湃新闻)
短评:
劳埃德银行粪化石:“本以为要在土里‘躺平’,没想到成博物馆‘顶流’。”
大熊猫雅吉欢乐拆家
近日,济南动物园。大熊猫雅吉欢乐“拆家”!听到奶爸说“不能吃”后扭头就跑。(3.27齐鲁晚报)
短评:
网友:“大熊猫雅吉像极了小时候偷吃被抓的我。”
新闻快评
熊孩子丢湿巾砸中私家车赔7000元
近日,西乡街道福中福社区发生一起高空抛物事件。一住户家的小孩在窗边玩要时,将一大团湿纸巾抛下,砸中楼下私家车,导致车盖凹陷。
车主联系物业后,锁定为二楼住户。住户家长承认是小孩无意行为,并积极配合处理。经社区调解,住户赔偿车主7000元,双方达成和解。
目前,家长已向车主致歉,并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3.23深圳晚报)
快评:
从法律责任角度看,高空抛物是极其危险且违法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因抛掷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此次事件中,虽然是小孩无意为之,但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理应由监护人承担。这起事件为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务必加强对孩子行为的监管与约束,不能因孩子年幼无知就忽视潜在风险,法律不会因为孩子的无意而免除家长的监护责任。
从安全教育层面而言,孩子做出高空抛物的举动,暴露出了家长安全教育的缺失。很多家长往往忽略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同时学校也应该将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定期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孩子筑牢安全意识防线。
再从社会影响方面来说,高空抛物带来的危机是如影随形的,它时刻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每一次高空抛物事件,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还会影响整个社区的安全。
这起“熊孩子”高空抛物赔7000元的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它告诫我们,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的生活环境,让高空抛物这一“城市病”早日得到根治,守护每一个人的“头顶安全”。
男子反锁母婴室开会被困起诉商场
据人民法院报3月24日报道:张某系一名在读研究生,暑期在某公司实习。2024年6月张某在北京某商场内就餐时,因接到公司紧急开会通知,擅自进入商场母婴室内参加线上会议并将门反锁。会议结束后,张某发现门锁无法打开,随后其妻子联系商场工作人员开锁亦无果,张某拨打119求救,消防人员到场后尝试拆除锁芯未果,最终破门将其救出。张某自述其呼吸困难,被送往医院就诊,诊断为呼吸性碱中毒。
张某认为,某商场作为公共场所的管理者,使用有质量问题的门锁且延误救援,应对其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故诉至法院,要求某商场赔偿医疗费等,共计13307.99元。商场管理者辩称母婴室是专为哺乳期妇女提供便利的场所,张某作为男性擅自进入并将门反锁,存在主观过错。张某有先天性心脏病史,其损害后果与自身原因有关。
法院经审理认为,商场管理者在配套设施的检查处理方面存在一定的过失,应对此承担相应责任。但张某作为成年男性,因私人原因擅自占用母婴室并将门反锁,此行为不仅可能侵扰到母婴室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且其自身行为属于放任自身危险的发生。
最终,法院判决商场管理者赔偿张某医疗费359.27元、以及交通费45元,并且驳回了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3.23九派新闻)
快评:
母婴室,作为社会对哺乳期女性及婴幼儿关怀的体现,具有明确的功能属性和特定使用对象。张某作为成年男性,擅自占用母婴室开会并反锁房门,这种行为显然突破了公共场所设施的正常使用规则。张某的行为,不仅可能干扰到真正有需要的人群使用母婴室,还对公共场所的秩序和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
从商场管理角度看,其对商场设施负有安全保障义务,但这一义务并非无限。商场已建立设备设施巡检制度,事发前也对母婴室门锁进行了例行检查,在接到求助后迅速响应,积极配合救援,救助措施及时得当,尽到了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不过,商场无法提供门锁质检报告,不能完全排除门锁存在质量问题的可能性,这一疏忽使其在配套设施检查处理上存在一定过失,也因此承担了相应的赔偿责任。这一判决厘清了公共场所管理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边界:管理者需要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合理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平衡保障公众安全与运营成本之间的关系。
在个人责任层面,张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明知母婴室不适合自己使用,且自身有心脏瓣膜问题、惊恐发作史等健康状况,仍选择进入相对封闭狭小的空间并反锁房门,这种行为也是对自己安全的不负责。个人在公共场所活动时,不仅享有安全保障的权利,也负有对自身安全的注意义务,应当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有清晰认知并承担责任。张某的过错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直接、主要的因果关系,是其无法获得全额赔偿的关键原因。
法院的判决不仅解决了这起纠纷,更通过对双方责任的判定,为社会树立了明确的行为导向:在公共场所中,个人行为自由应当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内行使,公共场所管理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也需在合理范围内履行。只有个人与管理者共同尊重规则、履行责任,才能营造安全有序、和谐文明的公共环境 ,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女生劝阻吸烟被怼
不闻烟味别出来吃饭
3月23日,一条“女生劝阻吸烟被怼不闻烟味别出来吃饭”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并且引发讨论。有网友力挺当事人,“太勇敢了,支持室内禁烟!”也有网友持不同意见,“未免太矫情,受不了烟味就不要出门吃饭。”
当日下午,记者联系到当事人璐璐(化名),还原事件的经过。璐璐表示,事件引发关注后,她收到了许多网友的支持,也遭遇了一些恶意攻击。“我并不是要指责所有吸烟者,只是针对那些在公共场所吸烟却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
璐璐回忆,她与丈夫于3月20日晚去家附近的烧烤店用餐。“那是一家新开的烧烤店,不是路边摊,但是一进门就闻到特别浓厚的烟味。”她立即与餐厅服务员反馈二手烟问题,但服务员表示需等餐厅老板出面沟通。“我当时有点等不了,就直接去劝阻吸烟的男子了。”璐璐告诉记者,起初,吸烟男子态度还挺好,接受劝阻表示不抽了。
当璐璐用完餐结账时,她发现,刚刚她劝阻的两名男子又在餐厅内吸烟。“这时候我就很生气,明明已经答应了不在室内吸烟,为什么又开始了呢?”璐璐第二次上前去劝阻吸烟男子,不料,男子却说:“旁边桌也有人在抽烟,为什么只盯我们?”
被怼后的璐璐拿出手机拍摄视频,想留存证据并投诉至12345。“我拍摄视频时,其他桌的吸烟者还对着镜头笑,但拍完后就变得情绪激动一直叫嚣骂我。”由于动静特别大,引起了餐厅其他顾客的关注。也有对璐璐的指责。有人说她过分,不应当拍摄他人,也有人说“不想闻烟味,为什么还要出来吃饭?” 璐璐告诉记者,当时她非常愤怒。“一件是非分明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来指责我?我立刻报警,希望警方来处理。”
在这场看似普通的就餐冲突背后,很多人或许并不清楚,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并非只是个人的随性之举,而是与法律相悖的行为。早在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八条就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这里的公共场所,范围广泛,餐厅赫然在列。也就是说,那些在室内餐厅里悠然自得吸烟的人,他们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而且,该细则还对公共场所经营者提出了要求,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 ,以此来提醒人们这里禁止吸烟。(3.24搜狐新闻)
快评:
“不想闻烟味别出来吃饭”,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荒谬。从法律层面来看,早在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就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餐厅自然也在其列。而杭州市在2019年修订实施的《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同样表明,自2022年1月1日起,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止吸烟。也就是说,在室内餐厅吸烟已然违规,吸烟者本就理亏,在被劝阻后更应及时改正,而非强词夺理。
吸烟虽是个人自由,但自由是相对的,不能以牺牲他人健康为代价。二手烟的危害众人皆知,其中包含大量有害物质,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会极大增加非吸烟者患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风险。在公共场所吸烟,让他人被迫吸入二手烟,无疑是对他人健康权益的侵犯。
从社会公德角度而言,在公共场所应多为他人着想,不能只图自己一时之快。餐厅是公共场所,不是私人领地,每个人都有享受清新空气、舒适用餐环境的权利。那些无视他人感受,肆意在餐厅吸烟的人,显然缺乏基本的公德心。
在这起事件中,烧烤店的做法也存在不足。作为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有义务遵守相关禁烟规定,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 ,并及时劝阻吸烟者。当顾客反映吸烟问题时,服务员没有及时有效地处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矛盾的激化。若店家能积极履行职责,或许这场冲突就能避免。
令人欣慰的是,事件曝光后,多数网友站在了劝阻吸烟的女子这边,这反映出公众对无烟环境的普遍期待。可现实中,室内公共场所吸烟现象仍屡见不鲜,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吸烟者应增强自律意识和公德心,自觉遵守禁烟规定,不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若烟瘾难耐,可前往室外指定区域。商家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店内吸烟行为的管理,不能因怕得罪顾客或影响生意就对吸烟行为放任不管。监管部门需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禁烟规定的个人和商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提高其违法成本。此外,还应加强对禁烟法规和二手烟危害的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控烟的良好氛围。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