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短评
“基础款不搭基础款”热梗流行
“××基础,××就不基础”的句式在社交平台和各大评论区走红。该梗最初源于一时尚创作者的穿搭视频,随后指数级扩散到各行各业,如“工资基础,消费就不基础”“工作能力基础,捅的娄子就不基础”等,成为网络狂欢,还从线上扩散到线下,被媒体和各地文旅局等运用。(9.8封面新闻)
短评:
果然是网友基础,网梗就不基础。
2025年我国境内唯一一场月全食上演
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天宇上演2025年我国境内唯一一场月全食,全食阶段长达1小时22分钟,全国大部分地区公众都观赏到了“红月亮”。中国天文学会专家解释,月全食时月亮变成红色是地球大气层的“魔法”,波长较长的红光能穿透大气层折射到月球表面。(9.8封面新闻)
短评:
不少网友称:竟是限定血月!
全网玩梗! 桃黑黑凭“求求你们”逆袭国民校草
2025年8月,搞笑博主桃黑黑(朱哲韬)参加非官方“全国校园男神大赛”。比赛中期,桃黑黑票数跌至第四,他发文“我真的求求你们了”求助粉丝。没想到,这一发言被粉丝解读为“求救暗号”,引发了“叛逆式投票”。在24小时内,粉丝将他送上了第一名,且以超出第二名12万多票的断层优势夺冠。
此次比赛中,CUBE男团成员章昊位列第三,他幽默回应“惜败桃黑黑老师”,相关话题火速刷屏。桃黑黑的夺冠引发了全网玩梗狂欢,他的表情包在网络上疯传,还被戏称“胖男一”“普通话最不标准TOP1”等。9月10日,桃黑黑回应此事,称知道大家是闹着玩,对占用公共资源感到内疚,并宣布以自己和粉丝名义向腾格里沙漠地区捐赠一万棵树。(9.10新浪新闻)
短评:
果然,人在做坏事上是最不嫌麻烦的。
旅游之滑草:为何大家都“”沉默寡言”?
许多游客发现,在滑草场畅快滑行时往往保持沉默,并非仅仅因为沉醉于美景,更实际的原因是——害怕张口瞬间飞虫入口。滑草场地通常处于开阔户外,植被茂密,极易吸引各类小飞虫。游客从草坡高速下滑时,昆虫可能随风迎面扑来,轻易飞进张开喊叫的嘴里。
这一看似滑稽却十分现实的困扰,让不少人选择紧闭嘴唇、专注滑行。此外,滑草过程中还需注意保持身体平衡,突然的大喊大叫也可能导致分心或失控。因此,景区建议游客享受速度感的同时,最好采取适当的物理防护,如佩戴墨镜、口罩等,既可防止飞虫入嘴入眼,也能更安心地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7.25新浪新闻)
短评:
原来不是美的闭了嘴,而是怕虫子进了嘴!
景德镇文旅:一觉醒来天塌了
近日有一女生与朋友相约去景德镇玩耍,在高铁站被黑车司机拉上车,但在到达目的地之后却发现司机并未打表,并主张向女生与其朋友索要48元,而此次旅程在正规平台上仅需18元,女生及其朋友在已做出退让的前提下,答应给司机30元,却被司机将行李箱等物品扣留在车上,向女生及其朋友索要35元,并对女生及其朋友进行言语辱骂。部分景德镇的本地人也就司机帮腔,部分网友纷纷表示以打消国庆去景德镇的想法。(9.15网易新闻)
短评:
看来网友不仅能欣赏到精美陶器,还有可能会收到司机的惊喜报价。
寒暑假变短,新增春秋假
9月16日,商务部等9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指出,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优化学生假期安排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全国部分地区已开始试点。鼓励用人单位提供托育设施。(9.17陕视新闻)
短评:
假期还是减期?还是调休的新说法?
“狗狗员工”,日薪上百万!
狗狗当“陪睡搭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武汉一家宠物友好酒店自7月初推出“宠物陪睡”服务以来,已吸引300多位客人前去体验。
这些宠物可不是免费打工,它们的上班时间与客人入住时间一致,日薪最高可达200元。可要想成功上岗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打疫苗,还需要经过专业训练。该消息引发了不少网友热议。有网友调侃:“别人家的狗狗已经在打工赚钱了,想立刻把自家狗狗送去。”不过也有人担忧,“如果出现宠物把客人抓伤了,或者有人故意伤害狗狗的行为,该怎么办?”
8月11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酒店相关负责人和律师。林小明律师表示,“宠物陪睡”作为新兴的酒店服务项目,具有相应的合理性,但在开展该服务项目时,消费者或酒店方均应当防患于未然,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明确各方的责权利,避免在出现侵权或者违约的情况时各说各话,难以达成一致解决方案。(8.12腾讯新闻)
短评:
不少打工人对比自己和狗狗的工资条后陷入沉思。
新闻快评
市民捡巨型金条上交警察
9月13日,广东深圳,一名市民在街头捡到一块重达2267.83克的巨型金条,随即交给正在执勤的交警铁骑队员侯国栋。经警方核实,该金条为当日一名男子不慎遗失,价值约188万元,目前已物归原主。(9.15第一现场)
快评:
在金钱的强烈诱惑面前,拾金不昧的行为显得尤为珍贵。该市民未被巨额财富冲昏头脑,而是坚守住道德底线,第一时间将物品上交警方,这份不为金钱所动的淡然与坚定,彰显了高尚的道德品质,为社会树立了榜样。他的做法,不仅彰显了个人道德,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纯粹的善意,更在一定程度上温暖了整个社会,让大家相信,在当今时代,依然有人将诚信与善良视若珍宝,更是“路不拾遗”传统美德的真实写照。
此次事件发生在深圳水贝商圈,位于深圳市罗湖区,是全国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产业链最完善的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区,被网友们戏称“遍地是黄金”,在这里捡拾金条便显得不足为怪,更有网友评论,“这是天赐的好机会,应该先拿回家,若没人来找便据为己有,直接上交太是可惜”。诸如此类发言在评论区里并非少有,可见,这些网友并没有意识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道理。无论是否出于开玩笑发布此些言论,这些行为都是缺乏法律意识的,缺乏足够的社会正义感。当然,更多的网友对此次事件中拾金不昧的市民表示支持与认可,纷纷竖起大拇指。
此次事件中,深圳警方的高效行动同样值得称赞。接到群众上交的金条后,警方迅速联动派出所介入调查,通过身份证核验、物品特征比对、购买凭证确认三道程序,仅用2小时便锁定失主,在24小时之内成功将金铁交还失主。这种快速响应与严谨工作流程,既体现了警方强大的办事能力,也体现了对公民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让民众切实感受到了安全感与信任感,更凸显出深圳这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成效。
市民捡到金条后主动上交,体现了诚信这一核心价值观。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重要准则之一,该市民面对巨额财富不为所动,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此外,整个事件中,市民将金条交给交警,交警和派出所民警积极协助寻找失主,最终物归原主,这一系列行为还体现了友善、法治的价值观。市民与交警、民警之间的相互信任与配合,展现了社会的和谐与温暖,也彰显了法治社会中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法律权威的维护。
智能驾驶不是酒驾挡箭牌
9月14日凌晨,长沙交警在北二环开展酒驾整治时,发现一辆开启智能辅助驾驶的新能源汽车,驾驶人吴某某经呼气式酒精检测,血液中酒精含量高达225mg/100ml ,远超醉驾标准。吴某某却称一路是车辆“自动驾驶”,自己没开车。(9.15华声在线)
快评:
这一事件看似荒诞,却敲响了交通安全与公众认知的警钟。从法律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醉酒驾驶”的认定,核心在于驾驶人状态,而非车辆操作模式。只要启动车辆并使其移动,就构成法律意义上的“驾驶”。即便车辆配备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驾驶员依然是最终的责任主体。吴某某试图以“智驾”开脱醉驾责任,完全是对法律的错误解读。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法律红线不容触碰,醉驾入刑是为了保障公共安全,绝不能因智能辅助驾驶而被忽视。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不是一句简单口号。无论是否开启人工驾驶还是智能辅助驾驶,驾驶人都应始终负有责任意识。科技是为了让出行更安全、舒适。希望这起事件能成为全民反思契机,每个人都能对自己和他人生命负责,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
此事件折射出大众在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层面存在较大偏差。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受车企夸大宣传影响,认为开启智能辅助驾驶后,车辆便完全具备自动驾驶能力,自己无需再承担驾驶责任。部分车企在宣传时,大量使用“脱手驾驶”“零接管”等话术,还展示驾驶员在车内睡觉、玩手机等画面,模糊了智能辅助驾驶与真正自动驾驶之间的界限,使得大众对智能驾驶产生认知偏差 ,在行车过程中危险驾驶。
要解决这些问题,汽车企业和相关人员责无旁贷。车企应停止夸大宣传,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产品介绍,明确标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功能边界、适用场景以及可能存在的失效情况,避免误导消费者。同时,车企还可以通过开展车主培训、发放详细的使用手册、等方式,提升消费者对智能辅助驾驶的正确认知。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对智能驾驶宣传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的评估与监测,制定更为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明确事故发生后的责任界定,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小区门禁变“催费喇叭”,物业任性操作引众怒
9月14日,广州花都区好美华庭小区业主向媒体反映,物业公司将业主物业费欠缴信息与门禁系统捆绑,欠费业主刷卡或驾车出入时,系统会当众大声播报其欠费金额。事件曝光后引发舆论哗然,9月16日当地镇政府与住建部门介入协调,责令物业整改,9月17日物业取消该播报功能,这场“催费闹剧”才暂告一段落。(9.17扬子晚报)
快评:
这起看似简单的物业催费事件,实则暴露出行业管理、法律意识、供需关系等多重层面的深层问题。物业公司混淆了“服务者”与“管理者”的定位,将商业催缴需求凌驾于业主合法权益之上。明知业主欠费信息属于隐私范畴,却仍以“公开曝光”为胁迫手段,既违背《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处理个人信息需遵循合法、正当原则”的规定,也背离了物业服务的核心宗旨。同时,事件背后折射出部分物业“重收费、轻服务”的积弊——业主因消防设施维修拖延、资金使用不透明等问题拒缴费用,物业未从自身服务短板找原因,反而用极端方式激化矛盾。
小区超百户业主欠缴费用,根源是对物业服务的不满,但业主未能通过有效途径推动问题解决。业主委员会若未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或与物业协商时缺乏制度支撑,导致业主只能以“拒缴物业费”作为抗议手段,而物业又以“侵权催缴”回应,形成“欠费—侵权—更抵触”的恶性循环。
部分物业公司将“收费”视为核心任务,忽视“服务”是收费的前提,未意识到物业费本质是“服务对价”而非“管理租金”。而业主在权益受损时,也易陷入“以拒缴费用对抗服务缺陷”的误区,双方均未建立“服务达标—费用缴清”的正向认知,导致矛盾持续累积。
小区治理涉及物业、业主、业委会、监管部门等多方主体,但当前部分社区未建立常态化沟通协商平台。当物业与业主产生矛盾时,基层部门多采取“事后调解”而非“事前预防”,业委会因缺乏专业指导和权威支撑,难以有效制衡物业行为,导致问题无法在萌芽阶段化解。
监管部门应出台物业催费行为细则,明确禁止“公开曝光隐私”等违规手段,将催费方式纳入物业资质考核。开通物业违规投诉“绿色通道”,简化投诉处理流程,确保业主诉求能在72小时内得到回应。社区应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向物业普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明确侵权后果;向业主讲解“合法维权途径”,告知拒缴物业费并非最优选择,可通过业委会或法律手段要求物业整改。
小区门禁播报欠费事件,本质是小区治理体系失衡的缩影。唯有厘清物业、业主、监管部门的权责边界,以法律为准则、以服务为核心、以协同为支撑,让物业管理回归“服务业主”的本质,构建和谐有序的社区生态。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