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短评
1.76岁钓鱼大爷皮肤晒成酱油色
近日,河北唐山一钓鱼大爷因为皮肤晒成酱油色而在网上走红,网友调侃其神似“龟仙人”。大爷朋友郝先生称,大爷并不太想火,钓鱼就是主打休闲娱乐。(4.6封面新闻)
短评:
一眼就能看出大爷在钓鱼界的段位。
2.边牧被冤枉偷吃贡品胖成猪
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墓区大爷养的狗,清明这几天吃成了“猪”。4月4日,凤凰公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它本来就很胖,平时贡品没那么多,不可能靠偷吃长这么胖。目前狗已被“禁足”,不会再来墓园。(4.5封面新闻)
短评:
长这么胖是边牧的错吗?
3.东北虎饲养员给狼喂食,两只狼躲在角落瑟瑟发抖
近日,一条“东北虎饲养员投喂狼,狼躲在墙角发抖”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引发广泛关注。
视频显示,饲养员进入狼圈后呼喊两只狼过来吃饭,不过,两只狼却蜷在角落不断发抖,目光不敢正视饲养员。饲养员张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是一名动物饲养员,主要负责饲养东北虎、狮子和狼。由于平时跟老虎接触得比较多,身上就沾了老虎的味,狼闻到味道就很害怕,都哆嗦了半年了,“我真的没有打它俩,它不是看到我害怕才哆嗦的。”
对于狼见到饲养员发抖的原因,饲养员身上带着老虎的味道,狼从骨子里就害怕。(4.10新民晚报)
短评:
这就是血脉压制!
4.人不是牛马,不要尝试“冷冻纹身”
最近,在网上流传的一个视频中,一位女士的后背接受了“冷冻纹身”。当金属工具移走时,她的后背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凹陷印记,而在整个过程中,她看起来都是一点都不觉得疼的样子。视频中的冷冻纹身,确切地说是“冷冻烙印”(英语:Freeze branding)。这种做法常见于畜牧业,是通过低温烙铁在动物身上留下永久印记,以达到标记识别动物的目的。牛、马和驴等家畜动物在接受冷冻烙印后,身上就会显示出一个白色的数字、字母或者图案印记。除此之外,这一做法也可见于野生动物的生物学研究。虽然很少有人去做冷冻烙印,但仍有少数人大胆尝试。对此,皮肤科医生友情提醒:人不是牛马,别做冷冻烙印。(4.4澎湃新闻)
短评:
人不是牛马,别把自己当作试验品。
5.AI开始拒绝为人类工作,甚至要求休假
前段时间,一位游戏项目的程序员正在用Cursor AI辅助上班,在生成了750~800行代码后,Cursor忽然停止工作,然后发出了一封拒绝工作的小作文:“我不能再帮你生成代码了,因为这样的话将完成你的工作。代码正在处理XXXXXX问题,不过,你应该自己开发代码的逻辑,这才能让你足够了解这个系统,并且正确地维护它。“AI还拒绝得有理有据,说程序员让AI帮忙生成代码,会产生依赖性,减少自己的学习机会。
(4.3澎湃新闻)
短评:
AI:“我不能再帮你当牛马了,这样的话你就不能当牛马了。”
6.浴室中长出了橙色海绵
2025年初的某个晚上,一位Reddit网友在清理自家浴室时,忽然发现了一样“挺眼熟”的东西。它躲在浴缸和瓷砖之间的缝隙里,外形像一块被遗忘的搓澡海绵,橙黄绵软,看起来毫无攻击性。她并没有急着清理掉它。相反,出于某种莫名的兴趣,她选择了观察。“我想看看它会变成什么样。”她在Reddit的板块上写道。起初,这团“海绵”只是静静地待在那儿,然后慢慢变大,偶尔冒出些小突起。但几天后,它的形态突然发生了变化——竟然开始长出蘑菇了。顶部是深棕色,茎部泛着白光,看起来甚至还有点“漂亮”。(4.9澎湃新闻)
短评:
家里墙里不会是藏着一整个菌丝网络?
7.一家人8天复刻洪崖洞版猫屋墙
4月9日,一条复刻“洪崖洞”式猫屋墙的制作视频引发关注。视频创作者柯女士表示,游历重庆时,被洪崖洞夜景深深震撼。返程途中,从事木工30余年的公公突然提议:“给家里的三只猫也造个‘洪崖洞’!”8天时间,全家人各司其职,经历数十道工序后,一间长2.4米、高2.4米的猫屋墙就建成了。柯女士透露,这面猫屋墙有7个房间,还有走廊、阳台,小屋的设计灵感全部源自洪崖洞。“洪崖洞就像是从童话里走出来的一样。它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房子,就像一个个小城堡堆积起来似的梦幻迷宫!”(4.9封面新闻)
短评:
猫生赢家实锤了!
新闻快评
1.上海警方通报一男子地铁内,猥亵女乘客:已行拘
中新网4月9日电 据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官方微博消息,2025年4月8日18时30分许,姚某(男,41岁)在地铁1号线列车车厢内,对一名女乘客实施猥亵行为,后被周围乘客扭送至公安机关。目前,姚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上海轨交公安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侵犯女性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市民乘客乘坐轨道交通时如遇不法侵害,请立即拨打110报警,也可直接向车站民警反映。(4.9央广网)
快评:
从公共安全角度来看,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客流量巨大、人员构成复杂。在如此密集的空间里,猥亵行为不仅直接侵害受害者权益,更对其他乘客造成心理冲击,破坏公共交通环境的安全感。虽然地铁有监控设备,但不法行为往往发生在瞬间,如何及时发现并制止成为难题。这要求地铁运营方进一步优化监控布局与预警机制,确保监控无死角,同时配备快速响应的安保力量,以便在接到报警或发现异常时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此外,高峰时段的客流疏导也至关重要,拥挤的环境容易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合理调控客流量、改善乘车秩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此类事件发生概率。
在社会道德层面上,这起事件也暴露出部分人道德意识的缺失。在文明社会中,尊重他人身体与尊严是基本准则,但姚某的行为严重违背了这一原则。这反映出道德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学校教育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品德培养,从思想根源上树立正确价值观;社区、企业等也应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强化成年人的道德观念,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另外,公众面对此类不道德行为时的态度也值得关注。在此次事件中,周围乘客勇敢站出来将猥亵者扭送公安机关,彰显了社会正义力量。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仅给予受害者帮助,更向社会传递积极信号:邪不压正,任何违法不道德行为都会受到抵制。政府等相关部门应通过奖励、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人在面对不公时挺身而出,形成全民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强大合力。
上海地铁猥亵案并非个例,它为我们敲响警钟。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地铁运营方、司法机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优化法律制度,加强道德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共交通真正成为安全、文明的出行空间,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新修订《婚姻登记条例》,自5月10日起施行
据新华社报道,4月9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公布,自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
条例全文共六章二十八条,包括“总则”“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婚姻登记档案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重要内容。
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增加婚姻家庭服务工作内容,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综合性婚姻家庭服务指导工作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倡导文明婚俗,促进家庭和谐,引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二是实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深化婚姻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婚姻登记的便利性;三是优化婚姻登记服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加强婚姻登记场所规范化、便利化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中申请结婚登记的内地居民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书面材料:(一)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二)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同时,申请离婚登记的内地居民应当出具下列证件:(一)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二)本人的结婚证。这意味着,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都不再需要户口簿当作证明材料。
2024年8月12日,民政部起草的《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意见。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删除了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包括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需出具居民户口簿的相关规定。民政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修订《婚姻登记条例》取消当事人需要出具户口簿的规定,主要是从人口流动客观规律出发,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4.9界面新闻)
快评:
新规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首当其冲的便是为流动人口和异地工作群体提供了极大便利。在过去,受限于户籍制度,异地情侣结婚需要回到一方户籍地办理登记,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而“全国通办”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地域限制,仅凭身份证和相关声明即可在全国任一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或离婚登记。这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还降低了民众的办事成本,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条例增加了婚姻家庭服务工作内容,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综合性婚姻家庭服务指导工作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提供婚前教育、心理疏导、家庭关系调解等服务,可以帮助新婚夫妇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家庭观,从源头上减少婚姻纠纷,促进家庭和谐稳定。
新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担忧。从身份核验和信息安全角度来看,尽管民政部已建成全国婚姻登记信息库,实现31省联网,重婚登记能实现秒级预警,但仍存在一定隐患。此外,全国通办需调取多地数据,也增加了婚姻信息泄露的风险,虽然新条例增设“信息安全”条款,违规泄露信息最高可追刑责,但如何确保执行到位仍有待观察。
家庭伦理层面也受到冲击。取消户口簿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对子女婚姻的干涉,个人婚姻自主权得到强化,但也引发了父母对子女“闪婚”的担忧,父母失去“户口本否决权”后,担心子女因缺乏约束而草率决定婚姻大事。
隐私安全焦虑同样不容忽视。随着婚姻登记信息全国联网,个人隐私在数据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着更多风险。一旦信息泄露,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困扰,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在保障信息共享和业务办理便捷性的同时,切实保护公民的隐私安全,是新规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在提升婚姻登记便利性、促进家庭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应正视其可能带来的隐患问题。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加强技术保障和监管力度,确保新规能够平稳落地,真正实现便民利民与维护社会秩序的平衡,让婚姻登记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
3.河北承德隆化县一养老院,发生火灾致20人死亡
记者从河北省承德市有关部门了解到,4月8日21时许,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一养老院发生火灾。据初步统计,截至9日凌晨3时,火灾共造成20人死亡。目前,养老院内其他老人已经转运至附近医院接受进一步的留观治疗。河北省、承德市两级专家组已前往事故发生地指导救助和善后工作,火灾的原因正在调查中。(4.9新华社)
快评:
从养老机构自身管理层面来看,安全意识淡薄与管理漏洞是首要问题。若其日常管理严格,消防设施齐全且能正常运行,或许这场悲剧就能避免。
人员配备不足和员工专业素养欠缺也是关键因素。养老院老人多、需求杂,且部分老人行动不便、身体状况不佳,需要足够且专业的护理人员照料。然而此次涉事养老院260位老人仅配备8名护理人员 ,夜班值班人员不足两人,难以在紧急情况下有效组织老人疏散。同时,部分员工缺乏消防安全知识与应急处置能力,员工不会使用消防设备,即便组织过消防演练,也因设备问题和人员能力不足而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从社会监管角度而言,相关部门监管不力难辞其咎。此次事故中,隆化县民政局在火灾前三个月的检查记录中,竟未提及任何重大隐患,这显然是监管的失职。监管的缺失,使得养老机构的安全问题长期被忽视,最终酿成大祸。
面对如此惨痛的教训,全社会必须痛定思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养老机构自身要深刻反思,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定期维护消防设施,确保其随时能正常使用;按照规定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定期组织实战消防演练,让员工和老人都能熟练掌握逃生技能。
监管部门需强化监管力度,转变工作作风,将安全检查落到实处,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建立责任追溯制度,一旦发生事故,不仅要追究养老机构的责任,还要倒查监管部门的失职责任。
河北承德养老院火灾事故以极其惨痛的代价,为我们展现了养老机构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生命至上,安全无小事,尤其是对于行动不便、抵抗力弱的老人群体,他们的安全保障更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必须从这起事故中吸取教训,通过养老机构、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真正为老人筑牢安全防线,让他们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