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实践优秀奖作品| 皖北县城,一个男人负债千万

发布时间:2021-04-24 09:15:00



理性为知,感性为觉

“2021返乡故事”主题实践活动

优秀奖作品

作者:吴诺雅


今年的春节相比往年显得格外冷清,一方面是因为2020年因为疫情期间在大部分人呆在家的时间太久了春节在外带薪务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县城文明建设进行的第五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意识也渐渐成为了人们的“习惯”,小孩还是会抑制不住内心的躁动去便利店反复询问:


“老板,三角雷有卖的么?”


“没有”


“窜天猴有么?”


“没有”


“那摔炮呢,摔炮总该有吧”


“没有,这些都不让卖。”


小孩只能失望而归,人也只会感叹现在过年的年味真是越来越淡了,还想在抱怨几句来着但是看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违者进派出所。”的红色标语也把话咽进肚子里了。即使是祭奠逝去的先人,人们也是用一种五颜六色塑料质地的花来代替原先的黄色的纸钱。这不禁让我想起在大三上学期返校回涿州时,那天正好是中元节也是人们俗称的鬼节,穿过熙熙攘攘的高铁站的人群,坐在返校的出租车中,我看到路边人们一个个紧挨着的火堆,近看时才发现他们在烧着纸钱和各种纸人。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境自己不禁有些后背发凉,因为在我们故乡的习俗中只有人在下葬的那一天才会烧纸人。司机有些见怪不怪地说道:“今天不是鬼节嘛,他们一些人因为不能回家祭拜所以就用这种方式,久而久之就这样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一些人是跟风,反正烧纸钱的人很多。”有很多年没有见到过烟花了,记忆中的烟花是过年中大家吃完年夜饭就会兴冲冲地集合到村庄里的一条主要的水泥路上大家聊着,笑着,小孩子跑着闹着,轮流着放着各家的烟花,那个时候马路两旁还没有路灯,但是花火映照下人们的脸庞上都随着烟花的绽放而绽开笑颜。最近一次看到烟花是在大二上学期的中秋节假期,站在八楼宿舍楼上能够看到城际边缘上零星的光点在闪烁跳远,持续了有半个小时之久,我一直站在宿舍八楼往窗外探头,零星却紧密绽放的烟花在黑暗的尽头呈圆形包围着涿州,在异乡感受的节日气氛回到小城却似乎成为了一种奢望。


“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今年大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这一残酷的现实,在人际关系紧密的小城,市井生活是一种非理性的、缺乏边界感的生活,任何人的生活都有可能被其他人掺上一脚。从记忆中起大伯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长着比郭德纲还要圆滚的脑袋,也有着超于常人的高情商,几乎可以算是“老少通吃”,有钱却没有有钱人的架子,他的幽默风趣也和郭德纲如出一辙。每逢过年过节大家都簇拥围绕着他,亲朋好友的婚丧嫁娶他总是会被请来张罗着或是撑着场面,大伯的身家为他带来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在县城的房地产刚兴起的头几年,大伯就看准时机买下了多处的房产,没过两年房子就翻了一番,在这其中尝到甜头之后大伯就和朋友合资经营房地产生意,随后雪球儿越滚越大,大伯不断地向亲戚朋友借钱然后给他们较高的返利的方式来继续投资。


几年间,一栋栋商品房从田地中拔地而起,县城也像是穿上了皇帝的新装,人们肉眼可见到县城改变了原先的落后面貌。但是,危机潜伏在这巨大的泡沫之后,当全国房地产热趋势逐渐冷淡下来,县城的房地产根本不具备竞争力和吸引力,本地市场更无法消费这么多的房子,一片片商品房开发区便成了“鬼城”。大伯也因此亏的血本无归,往日簇拥着他的亲朋好友如今成为了他的债主,一夜之间从几千万身家到负债千万的大伯在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似乎踏上了另一个人生。


春节的饭桌本应该是祥和喜乐的氛围,但是在我们家的年夜饭上却笼罩着敏感和低沉的气氛。“今年梅子豆豆他们(晚辈)都没有一个来我家拜年,往年的这个时候他们早早地带酒什么的就来了。”大伯苦笑道,也算打破了大家不约而同想要避开的话题的尴尬气氛。爸爸急忙救场说:“今天大过年的,咱不提那些了。”但是大伯并没停止,眼睛盯着桌子像是在做年终总结一样一五一十地细数他的收支,坐在对面的大伯母突然反驳和哭诉道:“从七月份到现在你往家里拿过一分钱了吗?每个月三四万的贷款都是我在天天往合肥跑往美容院拉顾客在还着。”大伯似乎是急于想挽回面子抬高音量向大伯母吼道:“你看着吧,不出十年我一定会翻身的,你不相信你男人吗?我一定会翻身的。”一时间桌子上的所有人都僵住了,脸上挂着无奈和沉思,身旁强势了一辈子的奶奶偷偷抹着眼泪。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的世态炎凉上演着人性中最为普遍认知的丑恶,当人们陷入困境时感叹世态炎凉似乎这种无奈能够稍许缓解心中的悲愤和怨念。但是妻离子散,亲友冷眼的辛酸苦楚只有大伯一个人清楚。大伯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因为儿子为了分担大伯的债务将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了,儿媳选择离婚,小女婿家在大伯这的钱一直没拿回来,也选择了离婚。在离婚之前时漫长的争吵,不满和怀疑,似乎所有在婚姻生活中的不满都最后可以用这件事来当发泄口和替罪羊。最后,大伯也离婚了,也是由于争吵和负债的压力,但是大伯和大伯母仍念及夫妻恩情住在一起,只是往年人多热闹的年夜饭今年显得有些冷清。大伯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好男人,因为出去在外挣钱的时间,大伯会在家做饭做家务,会照顾孩子甚至比女人还要细心周到。大伯的拿手好菜是卤猪蹄,但是卤过的猪蹄会晾晒一段时间直至肉质弹牙,嚼劲十足,像“啃轮胎”一样。但是大家都很爱吃也成为我们家过年时的私房菜,当小孩子对猪蹄比较排斥不愿意尝试时,大伯还是会不厌其烦给我们劝说着我们,让我们多吃点。


我们家住在拆迁后安置的小区内,大伯在这小区原本也有房子但是一开始就卖了去还钱。整个小区内大部分都是以前屋后舍的亲戚朋友,因此大伯的债主也大多都在这个小区。在联系不到大伯时,他们总会向我父母旁敲侧击地询问大伯的收入情况,最近在哪里忙着?还了哪个债主的钱?因为大伯无法短时间内还给他们,因此大家也从最先的商量变成了威逼利诱。张大妈是梅子的婆婆,她自从由社区的负责计划生育的主任退休之后,身体状况也急转直下,后来患上了抑郁症,一直试图自杀。张大妈不仅仅是我家的亲戚而且和大伯之前私交甚好,和年龄差二三十岁的奶奶也是好闺蜜。她对外一直声称是因为大伯欠钱索要无果而抑郁成疾,甚至有一次用吞安眠药的方式来威逼大伯去看望她,也是因为这件事大伯在亲友中的口碑跌到谷底。


今年的冬天好像打了个盹,忘记了释放寒冷的信号。晚饭后散步的大爷大妈在小区的圆形广场上驻足停留,聊着家长里短。广场也成为了小区的信息传播中心,即使夜晚的灯光不够明亮,但是信息传播信号似乎能够发着光亮在小区以圆形光圈的形式扩散。大年初一,按照我们家乡的惯例要去给祭祖,墓地在距离城区十几公里的公墓,几乎整个家族或者甚至三代以上的长辈的墓地都在这。在早先年前,大伯作为作为爷爷的长子又是生活条件最好的,每年的大年初一大伯就成为组织者和司机,开着家里的三四辆车早早地载着亲戚去祭祖。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大伯照旧会早早地祭祖,但是这次开一辆车就够了……


创作手记

上学离家,放假返乡像上班通勤一样,围绕着我的大学,这也是一个开始,是成年后在异乡求学工作和家乡独特的联结方式。每一次回家,自己能够不同于以往“沉浸式”生活在家乡的状态,而是能以一直旁观者和讲述者的身份来观察和反思家乡的变化。家乡的县城和北京是在某种意义上是二元对立,曾经我以为家乡像是暮年的老翁,北京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所以家乡带给我安详宁静而北京带给我激情和希望。但是后来我真的静下心来去观察我的生活圈,我的亲友圈,我的性格三观带有他们的印记,他们是普通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大多没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为人处世不过是生活的磨练。他们拥有人性的光辉但是也偶尔露出马脚,在争夺利益时不会顾及修养和体面。但是他们也是芸芸众生的一个缩影,幸而真实,幸而平凡。县城的被蜂拥而来的开发商打扮的很“洋气”,是泡影还是真实都不得而知,但是家乡祥和宁静的底色没有变,依然是我每次放假迫不及待想要奔向的怀抱。


点评

初看题目,是非常吸引人的。阅者会不自主地冒出很多问题:为什么负债?负债前后有何差别?如何应对?

报道中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过于简略。另外,对负债千万一事应该核实。对皖北某县的县名,应该实名。

通过返乡“发现中国故事”,就是要抓“活鱼”,即一些新人物、新事迹或新现象。一经有新发现,就要聚焦,并着力呈现其背后的逻辑。


点评人:张玉洪




Copyright© 2020 文化传播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化传播学院视频号
文化传播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