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语携行】减肥带来的思考

作者:   更新时间:2024-10-16

减肥带来的思考


经过春节的"苦战",不知道各位又涨了多少斤呢?在春节期间,《热辣滚烫》引发了无数对于减肥的思考与焦虑。面对这一问题,大家有怎样的想法呢?我们可以先来来看看老师的意见。


采访老师

王帆老师,自2015年起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研究生处工作,任专职辅导员,曾获得“2020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曾任应用技术学院辅导员、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现于学校研究生处工作。


Q1:《热辣滚烫》(春节档的一部电影)又一次引发减肥热潮。很多人对减肥有着长期的持续的焦虑,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样的焦虑?


A1:《热辣滚烫》是整个春节档最为火爆的电影之一,贾玲反复强调,这部电影的创作意图绝不是或者不仅仅是鼓励大家减肥,而事实上为何却是减肥引起最大讨论度,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由此引发的焦虑,确实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出于健康的考虑,不良身体感觉和偶尔异常的体检数值,都会提示我们保持适当的体重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常会发现一部分人已经体型匀称,甚至略微偏瘦,仍然希望自己能够“更瘦”,甚至不惜与所谓“追求健康”的标准背道而驰。谈到这里,有些同学会说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就是“以瘦为美”啊,这是众所周知的现实。这里我们不去讨论“以瘦为美”是否正确,要考虑的是它为什么带给我们“焦虑”。


一方面,人类作为社会化动物,从本质上就存在希望自己“被认可”、“被接纳”的渴望。我们希望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员,从中获得归属感,获得保护,害怕成为被抛弃的对象。所以我们有意无意地去迎合社会的标准,当我们无法实现时就感到焦虑、紧张,害怕自己不被认可,被落下。还有部分人已经完全内化了“瘦才是美”这样一种审美形态,认同“瘦穿衣服才好看”、“瘦才显得更有气质”。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理解人们因为身材不够符合普遍意义上的“美”,而感到焦虑。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不妨试着考虑“减肥焦虑”是否意味着不够全面的自我认识。要知道,立体的人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外形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你的性格、品质、能力等方方面面,它可以复杂到你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也可以简单到你会如何照顾校园里的一只流浪猫。如果你能更全面的思考和看待自己,就会发现身材、外形只是“你之为你“的很小一部分,你的自我价值感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当你发现了这一点,就不会因为身材而过度焦虑,而慢慢去肯定“我就是我”,你的价值还可以在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中得到体现,确信自己存在的意义。


Q2:很多人一直有减肥的想法,可是落到实处就成了间歇性努力,您是如何理解这样的现象的?


A2:这里涉及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我确定自己需要减肥,却总是执行不好,那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如何提高“执行力”,从而规范行为,达到目标。比如:


1.善用计划。设立长期、中期、短期计划,将整体目标“化整为零”,具体到每周或每天要完成的任务。


2.学会“自我奖励”。把减肥计划完成与否和自己想要的物品或行为挂钩,比如这周我能完成计划,就奖励自己买件喜欢的衣服或“手办”。


3. 设立监管机制。如果觉得自己的自律性不好,可以邀请同学互相监督、共同努力,也可以利用“软件打卡”、朋友圈分享等形式给自己安排些社会监督的途径等等。


提高执行力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在网络上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帮助规范行为。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可以借此机会去反思,我是只针对减肥才这样间歇性努力吗,还是它是我一贯的行为模式,影响我的到底是什么?


第二种情况是“我有过减肥的想法,但我并不觉得我立刻就要开始行动”或者“是不是我瘦点儿会比现在更好”,所以我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难发现,这种想法本身就给自己留了很大余地,导致你坚持的动力不足。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是先想清楚减肥到底是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需要,回归上一步,提高“执行力”;不需要,那就维持现状或做点儿更“香”的事情。


Q3:面对减肥或者说面对改变自己,我们应该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


A3: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一个“向善向好”的改变会是个漫长的过程都是需要我们耗费大量精力的,需要我们不断对抗自己的惰性、贪玩、脆弱等拉扯你向后退的力量。人类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而“诱惑”是无限的。即使你是个贯彻计划的超级强人,也难以避免在某个时刻被诱惑击倒,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束手就擒。我们可以在制定计划时就给自己留下“容错空间”,比如设立练习日+休息日,由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帮助“习惯”养成,不要一次没有实现就全盘否定计划,而是坚持完成一个周期,再看有什么需要调整等等。


请在与“诱惑”搏斗的时候及时肯定自己,也允许偶尔与它们为伍,直到你可以自由决定你的行为,尽量减少被它们牵制,更大程度上成为你身体和意志的“主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20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