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与学校» 【中国产经新闻报】“机器换人”:小微企业的纠结

【中国产经新闻报】“机器换人”:小微企业的纠结

[发表时间] 2014-09-11           [浏览次数]
  眼前的女人,穿着时髦,看起来很有自信,她叫刘丽,单看她的形象记者完全猜不出她是一名在广东打工的毛衣厂纺织女工。
 
  家里的孩子上中学了,她想赶回河北农村老家看看。记者在长途汽车上遇到了她,她很健谈,不一会儿就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我在广东东莞的一家毛衣服装厂工作能有10年了,前些年的时候我每天在手工织机上拉拉扯扯的,但现在不一样了。”说到这,她脸上露出了自豪的表情。刘丽所在的工厂由于招工难、用工贵,从2010年起引进了数控织机进行生产,从那时起她开始学习电脑织机,眼明手快的她,到现在为止已经可以一个人看8台机器,这在行业里也算得上是中上水平。
 
  “机器就是厉害,半小时就可以织出10件毛衣,相当于过去5天的工作量。一台电脑织机可以省下近30名工人,为了不被机器顶替掉,我可是下了苦工学习咧!”刘丽感慨道。
 
  虽然这只是一个纺织女工的无心之谈,但是也能反应出当前制造业工厂中的一些变化。
 
  “机器换人”
 
  “机器替代人工是未来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教授林燕玲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换人是近两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兴起并逐渐被广大企业家所接受的一个新概念,它之所以兴起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的人口红利不断消失,用工荒日益扩大,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压缩着传统生产方式的生存空间;二是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结构调整中,企业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必须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
 
  通过“机器换人”这一做法,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质量稳定进而提升企业效益,相比通过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技术、人才和资本的优势积累,机器换人更加易学易用,见效更快。近些年不少省份连续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来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快进行机械化改革,根据中国机器人(35.630, 1.37, 4.00%)产业联盟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市场2013年销售的工业机器人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超过日本,位居全球首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不超过2016年,中国机器人保有量有望超过13万台,同时也是全球需求最大的市场。
 
  小微企业的纠结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规律,还是技术进步而导致的必然趋势,都决定了机器换人是企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目前完成或者正在进行自动化生产线更新的,主要是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而对于广大小微企业而言,这条路并不那么好走。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处于“机器换人”大趋势之下,另一方面是各地方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动,这都不断刺激着小微企业敏感的神经,让是否要“机器换人”成为小微企业不断纠结的问题。
 
  以浙江为例,浙江省经信委做过的调查显示,38.1%的企业表示对机器换人迫切需要;有53.4%的企业态度模棱两可,认为只有在政府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时才会考虑。
 
  林燕玲表示,之所以小微企业面临“到底要不要机器换人”这个问题如此纠结,主要是因为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它们一方面看到了其他大中型企业“机器换人”之后带来的甜头,不仅可以节约人工成本,化解招工难、用工贵困境,还可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它们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存在资金不足这样的硬伤。巨大的投资是最现实的问题,机器换人一次性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长,以企业现有的财力无力承担。许多小微企业规模太小,两到三年就已经是其能承受的投资回报期的极限了。
 
  更何况,“机器换人”并不仅仅意味着生产线的更新,它还会产生许多衍生费用。首先,如果不能相应的提高职工素质,也会限制其效益的发挥。在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中,企业规模不再由员工的数量决定,“机器换人”要求一线员工必须尽快向知识型生产者转型。然而不管是招收高素质员工还是对原有员工进行机械化操作技能培训,都要求小微企业加大投资成本,这是“机器换人”带来的衍生费用,且属于必须费用,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其次,很多小微企业本身并没有技术部门,很难自主研发新工艺和新设备,这就需要装备研发制造等相关的技术支持,并且不同企业产品不同,想要自家产品个性化,就会产生个性化的设备需求,而满足这些技术上的需求更是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另外,设备的维修维护成本也很高,且需要长期有规律的进行投资。
 
  小微企业之所以在承担更大的成本投入之时能力弱,原因不仅仅在于企业本身的资金实力不足,还与小微企业的日常订单数量并不稳定有关。小微企业经营者一般会担心,一旦大量投入资金进行“机器换人”,却又遭遇订单不足、产能闲置的问题,那么企业将难以为继。
 
  一家电池制造企业的经营者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现在生产还是更多依赖人工,不是不想引进自动化,而是成本实在太高,一个车间配套下来将近百万,没有实力的企业想都不要想。”
 
  如何抉择?
 
  “对于企业来说,机器换人不一定要一步到位。”林燕玲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实力较弱的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逐渐更新设备。虽然“机器换人”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根据中国当前实际情况来讲,不宜过快的推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因为每一轮产业升级都会淘汰一批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难以消化技术操作的培训内容的工人。而小微企业正是中国就业的“蓄水池”,每年都在消化着大量的就业人群,小微企业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适当的放缓“机器换人”的步伐,一方面能减少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其他产业一些发展时间,尤其是第三产业,缓解“机器换人”带来的就业压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小微企业在选择“机器换人”之前要有几点注意:第一,要考虑将选择的设备是否适合自身企业生产实际和工艺特点,不能一味选择先进设备,若最终不能提升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智能水平将得不偿失;第二,企业发展不能一味的靠引进,有时候购买设备并不是适合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还是要注重发动自身员工和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这不仅降低了投资风险还锻炼了自身的人才队伍;第三,实施机器换人,要评估整个公司的产能现状和结构,从最迫切需要改变的地方开始提升。
 
  林燕玲认为,政府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在设备和技术研发方面给予支持。在广东和浙江等制造业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已经开始提供一系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推进小微企业机械化进程 ,各个地方政府均应该根据地方的经济特点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机器换人”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企业的竞争力能够获得提升,企业能更好的迈上发展的快车道;用得不好,不仅投资失败,效益受损,企业甚至有可能因此倒闭。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小微企业要想“机器换人”,就应该在探索的脚步中稳步前行。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