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媒体与学校» 【中国社会科学网】曲霞:深刻理解我国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社会科学网】曲霞:深刻理解我国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发表时间] 2020-04-25           [浏览次数]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一表述不仅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劳动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而且从三个方面明确了我国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这段讲话,明确指出了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明确了我国劳动教育始终不变的根本宗旨。

 

  我国劳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精神面貌的不同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与新民主主义时期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劳动态度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劳动精神,鼓舞社会各个阶层从事劳动创造的热情。1957年,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期后,严肃批评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组织一切原来不从事工农业生产的人参加生产劳动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劳动精神塑造的主要任务。改革开放后,劳动精神培育工作的方向开始调整,积极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发家致富的生产经营方式,充分肯定脑力劳动的地位和价值,倡导尊重劳动、尊重人才。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成为这一时期劳动精神培育的风向标。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要继承传统社会辛勤劳动的美德、恪守现代社会诚实劳动的伦理,更应有新时代创造性劳动的胆识;不仅要保持勤俭、奋斗的优良传统,更要有创新、奉献的时代情怀;不仅要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尊重一切劳动的态度,更要有崇尚劳动的信念,由衷地理解并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应具备的劳动精神面貌要求,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复杂性和专业性。

 

  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基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又是以其劳动观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劳动中找到了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锁匙,提出了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一切财富的唯物主义劳动观,而且在劳动中发现了人的本质,找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在马克思看来,不存在天生的、抽象的人的本质,人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劳动过程中证明自己的人类本质、建构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形成并发展着人之为人的本质。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绝不是一个脱离社会规范与需要发展所谓完美人性的抽象过程,也不是一个压抑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单纯适应社会需要与规范的社会化过程,而是一个“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良性互动、双向建构的历史进程。一方面,个体要积极服务社会,“选择为人类的福利而工作”“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劳动”,在展现自身生命力的劳动中全面实现自己人之为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理想的社会也应尊重劳动者的个性与才干,“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让劳动成为“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自由的生命表现”。社会主义社会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社会的雏形。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强调劳动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培育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广大青少年坚信“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追求“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要以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和谐同构为愿景,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将个人梦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自觉服务社会生产和国家经济建设

 

  尽管马克思没有对劳动教育加以确切定义,但他在多个场合精辟地阐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阐释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成为指导我国劳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不过,我国教育界在分析马克思教劳结合学说时,往往更多地强调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实际上,马克思既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也强调它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列宁更是充分强调了教劳结合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他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中明确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并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入苏联共产党的纲领中,以更自觉的意识在更全面的范围内,将教劳结合升华为指导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

 

  积极服务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是我国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受到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解决教育不适应当时社会生产需要,培养出的人不了解工农业生产实际、不愿意参加生产劳动的问题。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教劳结合,是现代学校教育同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劳动的结合,而当时中国的社会生产方式仍以体力劳动和手工劳动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推广教劳结合,不仅不能有效促进社会生产,还极大拉低了学校教育的水平。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十年动乱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发正,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是指“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现代生产劳动技术教育开始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和第三产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我国教育方针中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表述进一步拓展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实干兴邦,大力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开启了“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新征程,促进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全面振兴。

 

  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技能水平,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之一。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科技因素的涌现,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类劳动形态。今天,我们已不能将劳动简单理解为基于体力消耗的物质生产劳动,也不能仅仅强调要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关注到各种新型服务性劳动、管理性劳动、数字化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也应成为与教育相结合的重要劳动形式,纳入到新时代劳动技术教育体系中。

 

  以“三位一体”扎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

 

  我国劳动教育具有的鲜明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劳动精神风貌上;体现在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上;体现在主动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技能水平上。劳动精神风貌、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水平,不仅构成了支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劳动教育“金三角”,而且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培育公民素质的社会价值、促进个体发展的人本价值和实现国家富强的功利价值的“三位一体”和谐统一。

 

  需要说明的是,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三者本身是有内在联系的:劳动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劳动心理状态、面貌和品质,是正确劳动价值观外化后的行为表现,并能因劳动技能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得到激励;劳动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入学习,更离不开对优秀劳动者奋发有为的劳动精神面貌的感知和他们卓越的劳动技能所创造的价值的深刻体认;劳动技能教育如果没有激发起学生对劳动的内在热情和对相关技能社会价值的正确认识,则很可能窄化为一种让学生自娱自乐的纯技艺学习。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统筹推进劳动精神培养、劳动观念塑造、劳动技能培育的“三维”目标建设,在建构三者内在关联、互为支撑的新体系上寻求突破,坚决杜绝劳动教育的政治化、技艺化、虚无化的倾向,才能扎实促进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德智体美劳的多维培养中实现全面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