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加强新时代劳动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5月10日上午,学校召开“加强新时代劳动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研究讨论学校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科学体系建设等相关事宜。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向兵,党委常委、科研处处长兼经济管理系主任燕晓飞出席会议,部分学科带头人、教师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刘向兵校长主持。
刘向兵校长在讲话中,介绍了前期有关劳动科学学科建设的部分研究成果:一是近年来学校基于直属全国总工会的行业和领域特色,以及在近70年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体现在“劳动+”和“工会+”学科群中的独特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确定把加强以劳动关系为特色的“劳动+”学科建设作为强校战略;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科学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加强劳动科学研究、提升劳动学科建设水平,我校和部分兄弟高校一样,大力推动劳动科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对大家在会上提出的观点和建议予以充分肯定,并对我校下一步的有关研究和实务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燕晓飞教授介绍了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关于与劳动经济管理交叉(一级)学科论证报告的情况。该报告通过劳动经济管理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及论证、新增学位点的建设目标、新增学位点的学科方向、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劳动经济管理学科构建的重要意义。
任国友教授以《基于知识图谱的“劳动+学科”显性特征可视化分析》为题,报告了目前国内劳动科学学科建设前期研究情况。报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视角,运用交叉共性的判别原则,依据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对劳动科学进行了划分,并运用Cite Space软件系统提炼了11个“劳动+二级学科”的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从权威机构、核心文献、基金引用三个维度客观分析了“劳动+学科”显性特征。
会上,与会学科带头人、教师代表乔健、王淑芬、黄任民、赵祖平、孟燕华、张默、李珂、申健、李文沛、桂俊煜等先后发言,就相关问题开展深入研讨。大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当前,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加强社会保障,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做强实体经济,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给劳动科学带来了很多鲜活的新课题、新机遇。应对“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的劳动关系治理问题,新经济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正在给劳动科学带来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劳动教育提到与德智体美育并列的高度,对加强劳动科学教学研究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劳动科学正在成为新时代的显学,大力加强劳动科学研究,进一步提升劳动科学学科建设水平正当其时。我校要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通过总体规划、联合攻关、广泛呼吁,着力把“劳动+”学科体系打造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着力规划和推进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劳动科学学科建设举措,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特色的劳动科学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