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

undergraduate
admission

工会学专业


专业名称:工会学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基本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工会工作的基本方法,身心健康,能够在各省市机关工会、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地方工会干校及研究机构从事理论研究、党建、组织宣传、群团工作、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职工权益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师资情况及名师介绍

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24人,教师普遍具有博士学位,毕业于国内外一流高校,学科背景涵盖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6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中共十八大代表1人,“民盟双百人才”1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中工学者”3人,学校“特殊贡献奖”1人,学校年度优秀教师10人,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1人,国家级一流课程团队1个,北京市思政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精品教材团队1个,学校教学“十佳”教师12人。


曹凤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工作、教授、哲学博士、MPA研究生导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中工学者、特殊贡献奖、民盟双百人才、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所所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理事、特邀研究员。多次荣获中国伦理学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学校颁发的优秀著作论文奖。获得“十三五”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潘泰萍:经济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导师,工会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全国工会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常务理事,美国罗格斯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工会理论、劳动关系、企业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等。主要科研成果:撰写学术专著《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新世纪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转型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及全总和各地方工会横向课题30余项,在《光明日报》《人民论坛》《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等全国核心期刊及其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课程设置

工会学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两类。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占比最高,共计26门课程63学分,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逻辑学、伦理学、中共党史与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工会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中国工人运动史等。专业选修课程20门,其中最具学院特色的课程有:工会学经典著作精读、工会数字化建设、职工文化学、全球化与工会前沿问题等。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帮助工会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工会理论研究的思想理论和工会实际工作的技能与方法,为未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学科特色

工会学专业建设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注重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育人质量。

一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会理论研究相结合,突出工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特色。

二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工作实务相结合,突出工会学人才培养的复合多能特色。

三是与学科实践、企业调研相结合,突出工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特色。

四是与党的群团改革、工人阶级产业队伍建设改革、工会改革发展相结合,突出工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群团组织特色。

五是与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结合,突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多元综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