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坚定走好“现代大学化”与“深度行业化”并重的特色一流大学发展道路,构建以“劳动+”“工会+”为核心的特色专业群,明确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优先保障本科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不断优化数智化教学资源,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拓展人才培养国际交流渠道,推动主辅修、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及跨校合作(如“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促进学生跨专业学习,完善学生发展分类指导体系,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法学院、劳动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劳动教育学院、酒店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劳模学院等14个学院和1个公共教学部。开设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法学、工商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社会工作、社会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会学、劳动教育、应用统计学、应急技术与管理、旅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25个普通本科专业,覆盖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工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社会学8个学科门类。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5830人,国际留学生1人,港澳台侨学生3人。2025年,普通本科重点线上率为88.39%。
学校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师资结构。现有专任教师30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45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05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占比48.86%;拥有博士学位教师223人,占比72.64%;具有海外经历教师66人,占比21.50%。截至2025年,学校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人(在职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6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行业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近三年,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18项(含重大项目1项);在上一届(2021年)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近三年教师获批北京市优质课程、教材、课件等项目129项,9部教材获评北京市优质教材。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近三年产学研合作项目立项281项,经费3201.48万元,与347家用人单位建立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作为高校组牵头单位,全程参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起草,承担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构》,“五个一”劳动教育实践案例由教育部向全国推广。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三年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968项(含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毕业生就业质量稳中有升,2022-2024届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1.53%、89.72%、94.23%,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三年提升,2024年达99.03%。学校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2-2025年开展新一轮审核评估自评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