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是一所教学型、应用型、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设16个本科招生专业(方向),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招生计划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招收普通类和艺术类考生。
学校努力打造一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特殊人才需求为引领,立足工会、面向社会,服务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学校拥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个,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
学校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劳动关系和工会等领域所需要的,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不断探索把握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注重特色学科专业建设,讲求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验实践教学,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业与教学质量管理,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拓展交流与访学渠道,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完善学生奖助贷体系,健全激励帮扶机制;推进第二课堂和课外科技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学校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强化就业攻坚阶段培训和服务,健全帮扶构建困难毕业生就业托底机制。学校专业设置科学实用,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全校2018届本科生就业率93.03%,毕业生考研升学率17.15%。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的高校,学校为600多名共和国劳动英模、“大国工匠”提供了深造机会和成长空间,劳模本科教育迄今已走过了26年的历程。许多劳模学员在毕业以后,加入到工会干部队伍中。在扎实办好劳模本科教育的同时,学校立足行业特色和学校实际,积极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培育师生深厚劳动情怀。着力发挥“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在校园”、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学科体系较为完整的优势,通过坚持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大国工匠报告会”、“劳模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劳模精神、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匠艺、分享工匠情怀,引导青年师生学习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勤勉敬业的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将秉承勤奋进取、严谨求实的历史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服务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走“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经过不懈努力,到2029年建校80周年之际,将学校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