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社会学专业(劳动社会学方向)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
5月12日上午,学校社会学专业(劳动社会学方向)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在办公楼四层会议室召开。全国总工会工运研究所所长闫宇平,我校原副校长冯同庆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李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石秀印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爱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赵炜教授,海淀区总工会马廷波副主席和我校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兼)、法学院院长姜颖教授,学报原总编赵健杰教授、总编杨晓智教授等作为论证专家出席会议。我校副校长刘玉方教授出席会议,工会学院在京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学校党委常委、党委组宣部(统战部)部长(兼)、工会学院院长杨冬梅教授主持。
刘玉方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设立社会学专业(劳动社会学方向)是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对丰富和完善我校劳动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他对完善培养方案、推进社会学专业建设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关注专业理论的本土化问题,注重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分析,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突出社会学专业在研究方法、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特征;三是要紧扣社会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充分吸收专家意见,确保培养方案编制的科学性。
杨冬梅院长代表工会学院感谢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将按照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的部署,结合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社会学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认真修改完善培养方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会上,工会学院副院长叶鹏飞副教授介绍了社会学专业(劳动社会学方向)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修订情况。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劳动问题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设立社会学专业(劳动社会学方向),无论从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建设,还是从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学学科发展来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谓正当其时,大有可为。专家们对培养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从专业特色定位、课程设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培养方案提出建议。
(工会学院)